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大气科学(气象学)论文--气象基本要素、大气现象论文--水汽、凝结和降水论文--降水论文--液态降水(降雨)论文

两类华南沿海暖区辐合线暴雨特征与发展机制对比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16页
    1.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华南前汛期暴雨天气形势和影响系统研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华南前汛期暴雨水汽特征研究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华南前汛期暴雨数值模拟研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华南暖区暴雨发展机制研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华南暖区暴雨地形下垫面影响研究第14-16页
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资料方法第16-20页
    2.1 本文要探究的问题第16页
    2.2 研究思路与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2.3 资料与方法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所用资料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方法与原理第18-20页
第三章 两类华南沿海暖区辐合线暴雨的基本特征第20-37页
    3.1 华南沿海暖区辐合线系统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两类华南沿海暖区辐合线暴雨类型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辐合区内辐合线系统的客观判定第21-22页
    3.2 两类华南沿海暖区辐合线暴雨的统计分析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统计、分类标准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两类华南沿海暖区辐合线暴雨的统计特征第23-24页
    3.3 两类华南沿海暖区辐合线暴雨的合成特征第2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天气背景特征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动力结构特征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水汽输送特征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非绝热加热特征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对流不稳定特征第33-35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35-37页
第四章 两类华南沿海暖区辐合线暴雨的数值模拟及验证第37-47页
    4.1 WRF模式简述第37-38页
    4.2 控制实验数值模拟方案设计第38-40页
    4.3 控制实验模拟结果验证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两类暖区暴雨典型个例降水落区及雨强验证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两类暴雨典型个例的流场验证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两类暴雨的凝结潜热与垂直速度的时空对应关系验证第43-45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45-47页
第五章 凝结潜热对两类辐合线暴雨的作用及对比第47-58页
    5.1 潜热敏感性试验方案设计第47-48页
    5.2 潜热对降水的影响第48-49页
    5.3 凝结潜热对两类辐合线系统的增温作用第49-52页
    5.4 凝结潜热对水平环流场的作用第52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凝结潜热对低层850hPa流场(辐合线)作用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凝结潜热中高层400hPa流场作用第54-56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56-58页
第六章 不同局地地形对两类辐合线暴雨的作用及对比第58-71页
    6.1 暖区地形特征第58-59页
    6.2 地形对两类辐合线的作用第59-60页
    6.3 地形试验方案设计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偏南向型地形试验方案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西南向型地形试验方案第61-62页
    6.4 云雾山、天露山地形对偏南向辐合线暴雨的影响第62-6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云雾山的正面阻挡、爬坡抬升作用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云雾山与天露山形成的狭管效应第65-66页
    6.5 莲花山地形对西南向辐合线暴雨的影响第66-70页
    6.6 本章小结第70-71页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71-74页
    7.1 本文主要结论第71-72页
    7.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72页
    7.3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第72-74页
致谢第74-75页
参考文献第75-80页
自我简介第80页

论文共8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华南前汛期旱涝年低频降水特征及其成因研究
下一篇:一次华南暖区暴雨的β中尺度结构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