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水工混凝土耐久性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环境侵蚀作用下水工混凝土耐久性影响特征 | 第12-14页 |
1.2.1 气候环境影响特征 | 第13页 |
1.2.2 工作环境影响特征 | 第13页 |
1.2.3 运行操作影响特征 | 第13-14页 |
1.3 混凝土抗侵蚀耐久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1.3.1 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.2 硫酸盐侵蚀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3.3 盐冻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8-21页 |
1.4.1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4.2 技术路线图 | 第19-21页 |
2 现场调研及试验方案设计法 | 第21-35页 |
2.1 研究区水工混凝土侵蚀环境现场调研 | 第21-24页 |
2.1.1 水样检测分析 | 第22-23页 |
2.1.2 土样检测分析 | 第23页 |
2.1.3 混凝土侵蚀残渣成分检测 | 第23-24页 |
2.2 试验方案设计 | 第24-28页 |
2.2.1 试验材料选取 | 第24-26页 |
2.2.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| 第26-28页 |
2.3 试件成型及养护 | 第28-29页 |
2.4 试验使用设备及仪器 | 第29-31页 |
2.5 试验方法设计 | 第31-34页 |
2.5.1 冻融循环试验方案设计 | 第31-32页 |
2.5.2 试块含气量检测 | 第32-33页 |
2.5.3 动弹性模量测定 | 第33-34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3 单一冻融环境循环作用下混凝土材料耐久性研究 | 第35-63页 |
3.1 试验内容及方法 | 第35-38页 |
3.1.1 试验研究考察因素 | 第35页 |
3.1.2 试块分组情况 | 第35-36页 |
3.1.3 材料劣化评估指标及试验程序 | 第36-38页 |
3.2 试验结果及规律分析 | 第38-61页 |
3.2.1 冻融循环作用对混凝土质量损失率的影响 | 第38-45页 |
3.2.2 冻融循环作用对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| 第45-52页 |
3.2.3 冻融循环作用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| 第52-59页 |
3.2.4 冻融环境中混凝土材料抗压强度与动弹性模量关系模型构建 | 第59-61页 |
3.3 冻融作用下混凝土材料表观变化 | 第61-6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4 硫酸盐侵蚀—冻融循环复合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| 第63-81页 |
4.1 试验内容及方法 | 第63-64页 |
4.1.1 试验研究考察因素 | 第63页 |
4.1.2 硫酸盐侵蚀与冻融循环复合作用试块试验分组情况 | 第63-64页 |
4.1.3 评估参数指标及试验方案 | 第64页 |
4.2 硫酸盐侵蚀与冻融循环复合作用对混凝土质量影响 | 第64-70页 |
4.2.1 不同水胶比混凝土材料质量衰减过程 | 第64-68页 |
4.2.2 混凝土质量衰减演化方程构建 | 第68-70页 |
4.3 硫酸盐侵蚀与冻融循环复合作用对混凝土动弹性模量影响 | 第70-73页 |
4.4 硫酸盐侵蚀与冻融循环复合作用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 | 第73-75页 |
4.4.1 不同水胶比混凝土材料抗压强度衰减过程 | 第73-74页 |
4.4.2 不同侵蚀方式下混凝土材料抗压强度衰减规律 | 第74-75页 |
4.5 硫酸盐侵蚀—冻融复合作用下混凝土材料损伤裂化效应分析 | 第75-78页 |
4.5.1 硫酸盐侵蚀对冻融环境中混凝土材料劣化效应规律 | 第75-77页 |
4.5.2 硫酸盐侵蚀对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材料侵蚀作用机理 | 第77-78页 |
4.6 硫酸盐侵蚀—冻融循环复合作用下混凝土材料表观变化 | 第78-79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
5 寒旱区水工混凝土结构服役寿命预估研究 | 第81-89页 |
5.1 冻融循环损伤作用下混凝土结构服役寿命预估 | 第81-82页 |
5.2 基于承载力的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结构服役寿命预估 | 第82-87页 |
5.2.1 基于承载力的服役寿命预估原则 | 第82页 |
5.2.2 抗力与荷载对混凝土结构可靠度与耐久性的影响 | 第82-84页 |
5.2.3 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结构抗力衰减模型构建 | 第84-86页 |
5.2.4 模型应用实例及分析 | 第86-87页 |
5.3 本章小节 | 第87-89页 |
6 研究结论及展望 | 第89-91页 |
6.1 论文结论及主要研究成果 | 第89-90页 |
6.2 课题研究展望 | 第90-9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1-93页 |
致谢 | 第93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