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利工程移民风险评价的研究与应用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引言 | 第9页 |
1.2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9-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1.3.1 国外移民风险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3.2 国内移民风险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16-19页 |
1.4.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1.4.2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7-19页 |
2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概述 | 第19-29页 |
2.1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的内涵 | 第19-20页 |
2.2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的特点 | 第20-21页 |
2.3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的类型 | 第21-24页 |
2.3.1 经济风险 | 第22页 |
2.3.2 社会风险 | 第22-23页 |
2.3.3 政策风险 | 第23-24页 |
2.3.4 环境风险 | 第24页 |
2.4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的成因 | 第24-25页 |
2.4.1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的社会成因 | 第24-25页 |
2.4.2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的政策成因 | 第25页 |
2.5 水利工程移民的风险管理 | 第25-29页 |
2.5.1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管理的内涵 | 第25-26页 |
2.5.2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管理的特点 | 第26页 |
2.5.3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管理的目标 | 第26-29页 |
3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评价原理及方法 | 第29-39页 |
3.1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评价的特点 | 第29页 |
3.2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| 第29-30页 |
3.3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评价体系构建标准 | 第30页 |
3.4 相关基础理论方法介绍 | 第30-35页 |
3.4.1 层次分析法AHP | 第30-33页 |
3.4.2 熵权法 | 第33-34页 |
3.4.3 模糊综合评价 | 第34-35页 |
3.5 模糊层次分析法 | 第35页 |
3.5.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| 第35页 |
3.6 模糊熵权法 | 第35-36页 |
3.6.1 模糊熵权法的步骤 | 第35-36页 |
3.7 模糊层次熵权法 | 第36-37页 |
3.7.1 模糊层次熵权法的步骤 | 第36-37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4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评价方法应用研究 | 第39-59页 |
4.1 工程基本概况 | 第39页 |
4.2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的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价过程 | 第39-46页 |
4.2.1 构建风险因素集及评语集 | 第39-40页 |
4.2.2 构建风险判断矩阵 | 第40-42页 |
4.2.3 确定模糊层次分析法权重集 | 第42-44页 |
4.2.4 综合评价 | 第44-45页 |
4.2.5 结果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3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的模糊熵权法评价过程 | 第46-49页 |
4.3.1 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的具体步骤 | 第46-47页 |
4.3.2 综合评价 | 第47-48页 |
4.3.3 结果分析 | 第48-49页 |
4.4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的模糊层次熵权法评价过程 | 第49-51页 |
4.4.1 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的具体步骤 | 第49-50页 |
4.4.2 综合评价 | 第50-51页 |
4.4.3 结果分析 | 第51页 |
4.5 三种评价方案的结果分析比较 | 第51-58页 |
4.5.1 分析方法比较 | 第51-52页 |
4.5.2 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 | 第52-58页 |
4.6 本章小节 | 第58-59页 |
5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的应对策略 | 第59-63页 |
5.1 移民前期的控制措施 | 第59-60页 |
5.1.1 做好移民统计和规划工作 | 第59页 |
5.1.2 实行有土安置 | 第59-60页 |
5.1.3 建立移民帮扶组织、培养移民干部 | 第60页 |
5.2 移民中期的控制措施 | 第60页 |
5.3 移民后期的控制措施 | 第60-61页 |
5.3.1 加强移民技能培训 | 第60-61页 |
5.3.2 加大扶持力度,强化预险能力 | 第61页 |
5.3.3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| 第6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3-65页 |
6.1 结论 | 第63页 |
6.2 展望 | 第63-6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65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