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理论论文--建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论文

吉林省鸭绿江流域小城镇建筑文化与形态研究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9页
第1章 绪论第13-26页
    1.1 课题背景第13-14页
    1.2 研究内容第14-15页
    1.3 研究的目的、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的目的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的意义第16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文献研究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实地调查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归纳总结第17页
    1.5 研究对象的概念明晰及研究层面的确定第17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相关概念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相关研究层面第20-22页
    1.6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基础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国内相关研究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国外相关研究第23-25页
    1.7 研究框架第25-26页
第2章 鸭绿江流域小城镇建筑文化表现第26-51页
    2.1 自然概况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地貌特征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气候条件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物产资源第27-28页
    2.2 社会文化第28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民族历史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经济状况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风俗习惯第30-34页
    2.3 宗教文化第34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佛教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道教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萨满教第36-39页
    2.4 风水观念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“地理五诀”与城镇选址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“面南背北”的朝向选择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“山环水抱”的基地位置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“因地制宜”的建筑策略第42-43页
    2.5 宗法礼制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宗法制度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礼制秩序第45-46页
    2.6 建筑思想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为人所用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不求永恒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6.3 恋土情结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6.4 敬神祈福第48-49页
    2.7 本章小结第49-51页
第3章 鸭绿江流域小城镇建筑形态分析第51-80页
    3.1 小城镇空间格局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小城镇外部空间形态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小城镇街道空间功能第52-54页
    3.2 建筑平面构成第54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单体建筑的平面构成第54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院落布局特点第61-64页
    3.3 建筑构造与技术第64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建筑材料特点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建筑结构类型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建筑造型与装饰第70-78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78-80页
第4章 鸭绿江流域小城镇建筑文化与形态的传承和发展第80-101页
    4.1 当前小城镇建筑文化与形态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80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建筑地域性特征的消失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忽视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盲目崇拜和拿来主义的盛行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“伪民俗”和“伪传统”建筑形态泛滥第84页
    4.2 小城镇建筑文化与形态的传承和发展第84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对建筑文化的重新审视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注重建筑本质的传承与发展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传统精神、思想和审美的传承与发展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传统建筑空间与造型的传承与发展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传统材料、构造、装饰的传承和发展第89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新理念与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优秀建筑案例分析——以集安市政务中心为例第92-97页
    4.3 小城镇建筑文化发展前瞻第97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“居住文化”的创新第9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“地域文化”的传承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“民俗文化”的发展第99-100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100-101页
结论第101-104页
参考文献第104-107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7-108页
致谢第108页

论文共10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城市文脉延续的吉林省城区老工业区改造研究
下一篇:传统人文思想在东北地区别墅设计中的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