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绪论 | 第15-35页 |
1.1 单核氮杂冠醚金属配合物作为模拟核酸酶水解核酸 | 第16-21页 |
1.2 双核氮杂冠醚金属配合物模拟核酸酶水解核酸 | 第21-24页 |
1.3 氮杂冠醚金属配合物作为模拟核酸酶的“协同催化作用” | 第24-29页 |
1.4 氮杂穴醚金属配合物模拟核酸酶催化水解核酸 | 第29-32页 |
1.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32-35页 |
1.5.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| 第32-33页 |
1.5.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3-34页 |
1.5.3 本论文的创新点 | 第34-35页 |
2 四氧二氮杂冠醚金属配合物催化水解DNA的研究 | 第35-53页 |
2.1 引言 | 第35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35-38页 |
2.2.1 主要仪器 | 第35-36页 |
2.2.2 主要试剂 | 第36页 |
2.2.3 配体 1,4,10,13-四氧杂-7,16-二氮杂环十八烷的合成 | 第36-37页 |
2.2.4 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| 第37-38页 |
2.2.4.1 配合物La L(NO3)3(LaL)的合成 | 第37页 |
2.2.4.2 配合物CeL(NO3)3(CeL)的合成 | 第37页 |
2.2.4.3 配合物CuL(NO3)2(CuL)的合成 | 第37页 |
2.2.4.4 配合物ZnL(NO3)2(ZnL)的合成 | 第37-38页 |
2.2.5 配合物与DNA结合方式研究 | 第38页 |
2.2.5.1 紫外可见光谱法 | 第38页 |
2.2.5.2 荧光光谱法 | 第38页 |
2.2.6 DNA裂解实验 | 第38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8-51页 |
2.3.1 四氧二氮杂冠醚镧系金属配合物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| 第38-41页 |
2.3.1.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法 | 第38-39页 |
2.3.1.2 荧光光谱分析法 | 第39-41页 |
2.3.2 四氧二氮杂冠醚镧系金属配合物催化水解DNA的研究 | 第41-46页 |
2.3.2.1 溶液pH对DNA裂解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2.3.2.2 金属配合物浓度对DNA裂解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2.3.2.3 反应时间对DNA裂解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2.3.2.4 DNA裂解的动力学研究 | 第44-45页 |
2.3.2.5 剪切DNA的机理研究 | 第45-46页 |
2.3.3 四氧二氮杂冠醚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水解DNA的研究 | 第46-51页 |
2.3.3.1 溶液pH对DNA裂解的影响 | 第47页 |
2.3.3.2 金属配合物浓度对DNA裂解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2.3.3.3 反应时间对DNA裂解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2.3.3.4 配体,金属离子和金属配合物之间催化活性的比较研究 | 第49-50页 |
2.3.3.5 金属配合物CuL和ZnL催化剪切DNA的机理研究 | 第50-51页 |
2.4 结论 | 第51-53页 |
3 具有乙酰胺支链的氮杂冠醚金属配合物催化水解DNA的研究 | 第53-69页 |
3.1 引言 | 第53-54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54-56页 |
3.2.1 主要仪器 | 第54页 |
3.2.2 主要试剂 | 第54页 |
3.2.3 配体 1,4,10,13-四氧杂-7,16-二氮杂环十八烷(L)的合成 | 第54页 |
3.2.4 具有乙酰胺支链的二氮杂18冠-6 配体L1的合成 | 第54-55页 |
3.2.5 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| 第55-56页 |
3.2.5.1 配合物La L1(NO3)3(La L1)的合成 | 第55页 |
3.2.5.2 配合物CeL1(NO3)3(CeL1)的合成 | 第55页 |
3.2.5.3 配合物CuL1(NO3)2(CuL1)的合成 | 第55页 |
3.2.5.4 配合物ZnL1(NO3)2(ZnL1)的合成 | 第55-56页 |
3.2.6 DNA裂解实验 | 第56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6-67页 |
3.3.1 具有乙酰胺支链的四氧二氮杂冠醚镧系金属配合物催化水解DNA的研究 | 第56-62页 |
3.3.1.1 溶液pH对DNA裂解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3.3.1.2 金属配合物浓度对DNA裂解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3.3.1.3 反应时间对DNA裂解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3.3.1.4 DNA裂解的动力学研究 | 第59-60页 |
3.3.1.5 剪切DNA的机理研究 | 第60-62页 |
3.3.2 具有乙酰胺支链的四氧二氮杂冠醚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水解DNA的研究 | 第62-67页 |
3.3.2.1 溶液pH对DNA裂解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3.3.2.2 金属配合物浓度对DNA裂解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3.3.2.3 反应时间对DNA裂解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3.3.2.4 剪切DNA的反应机理研究 | 第65-67页 |
3.4 结论 | 第67-69页 |
4 具有羟乙基支链的氮杂冠醚金属配合物催化水解DNA的研究 | 第69-81页 |
4.1 引言 | 第69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69-71页 |
4.2.1 主要仪器 | 第69-70页 |
4.2.2 主要试剂 | 第70页 |
4.2.3 配体 1,4,10,13-四氧杂-7,16-二氮杂环十八烷(L)的合成 | 第70页 |
4.2.4 具有羟乙基支链的二氮杂18冠-6 配体L2的合成 | 第70页 |
4.2.5 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| 第70-71页 |
4.2.5.1 配合物La L2(NO3)3(La L2)的合成 | 第71页 |
4.2.5.2 配合物CeL2(NO3)3(Ce L2)的合成 | 第71页 |
4.2.5.3 配合物CuL2(NO3)2(CuL2)的合成 | 第71页 |
4.2.5.4 配合物ZnL2(NO3)2(ZnL2)的合成 | 第71页 |
4.2.6 DNA裂解实验 | 第71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1-80页 |
4.3.1 具有羟乙基支链的四氧二氮杂冠醚镧系金属配合物催化水解DNA的研究 | 第71-76页 |
4.3.1.1 溶液pH对DNA裂解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4.3.1.2 金属配合物浓度对DNA裂解的影响 | 第72-74页 |
4.3.1.3 反应时间对DNA裂解的影响 | 第74页 |
4.3.1.4 剪切DNA的机理研究 | 第74-76页 |
4.3.2 具有羟乙基支链的四氧二氮杂冠醚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水解DNA的研究 | 第76-80页 |
4.3.2.1 溶液pH对DNA裂解的影响 | 第76页 |
4.3.2.2 金属配合物浓度对DNA裂解的影响 | 第76-77页 |
4.3.2.3 反应时间对DNA裂解的影响 | 第77-78页 |
4.3.2.4 剪切DNA的反应机理研究 | 第78-80页 |
4.4 结论 | 第80-81页 |
5 具有羟基丙基支链的氮杂冠醚金属配合物催化水解DNA的研究 | 第81-95页 |
5.1 引言 | 第81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81-83页 |
5.2.1 主要仪器 | 第81-82页 |
5.2.2 主要试剂 | 第82页 |
5.2.3 配体 1,4,10,13-四氧杂-7,16-二氮杂环十八烷(L)的合成 | 第82页 |
5.2.4 具有羟基丙基支链的二氮杂18冠-6 配体L3的合成 | 第82页 |
5.2.5 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| 第82-83页 |
5.2.5.1 配合物La L3(NO3)3(La L3)的合成 | 第82-83页 |
5.2.5.2 配合物CeL3(NO3)3(Ce L3)的合成 | 第83页 |
5.2.5.3 配合物CuL3(NO3)2(CuL3)的合成 | 第83页 |
5.2.5.4 配合物ZnL3(NO3)2(ZnL3)的合成 | 第83页 |
5.2.6 DNA裂解实验 | 第83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83-93页 |
5.3.1 具有羟基丙基支链的四氧二氮杂冠醚镧系金属配合物催化水解DNA的研究 | 第83-89页 |
5.3.1.1 溶液pH对DNA裂解的影响 | 第83-84页 |
5.3.1.2 金属配合物浓度对DNA裂解的影响 | 第84-85页 |
5.3.1.3 反应时间对DNA裂解的影响 | 第85-86页 |
5.3.1.4 DNA裂解的动力学研究 | 第86-87页 |
5.3.1.5 剪切DNA的机理研究 | 第87-89页 |
5.3.2 具有羟基丙基支链的四氧二氮杂冠醚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水解DNA的研究 | 第89-93页 |
5.3.2.1 溶液pH对DNA裂解的影响 | 第89页 |
5.3.2.2 金属配合物浓度对DNA裂解的影响 | 第89-90页 |
5.3.2.3 反应时间对DNA裂解的影响 | 第90-91页 |
5.3.2.4 剪切DNA的反应机理研究 | 第91-93页 |
5.4 结论 | 第93-95页 |
6 具有羧乙基支链的氮杂冠醚金属配合物催化水解DNA的研究 | 第95-105页 |
6.1 引言 | 第95页 |
6.2 实验部分 | 第95-100页 |
6.2.1 主要仪器 | 第95页 |
6.2.2 主要试剂 | 第95-96页 |
6.2.3 配体 1,4,10,13-四氧杂-7,16-二氮杂环十八烷(L)的合成 | 第96页 |
6.2.4 具有羧乙基支链的二氮杂18冠-6 配体(L4)的合成 | 第96页 |
6.2.5 金属配合物的化学计量学研究 | 第96-99页 |
6.2.5.1 紫外光谱分析法 | 第96-97页 |
6.2.5.2 荧光光谱分析法 | 第97-99页 |
6.2.6 DNA裂解实验 | 第99-100页 |
6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00-103页 |
6.3.1 具有羧乙基支链的四氧二氮杂冠醚稀土金属配合物催化水解DNA的研究 | 第100-103页 |
6.3.1.1 溶液pH对DNA裂解的影响 | 第100页 |
6.3.1.2 金属配合物浓度对DNA裂解的影响 | 第100-101页 |
6.3.1.3 反应时间对DNA裂解的影响 | 第101-102页 |
6.3.1.4 剪切DNA的机理研究 | 第102-103页 |
6.4 结论 | 第103-105页 |
7 总结与展望 | 第105-107页 |
7.1 总结 | 第105-106页 |
7.2 展望 | 第106-107页 |
致谢 | 第107-10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9-117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17-12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