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分析化学论文

氮硫掺杂碳纳米点的制备及其作为荧光探针的应用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21页
    1.1 碳纳米点的概述第11页
    1.2 碳纳米点的特点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抗光漂白性强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激发发射可调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生物毒性低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稳定性高第12页
    1.3 碳纳米点的发光机理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尺寸效应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表面状态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发色团和碳核的共同作用第13-14页
    1.4 碳纳米点的制备方法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电弧放电法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激光消融法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电化学/化学氧化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微波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5 超声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6 水热法第15-16页
    1.5 碳纳米点的应用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荧光探针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光催化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光电设备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4 生物成像和细胞成像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5 癌细胞识别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6 药物运输与临床诊断第18页
    1.6 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论文选题意义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研究内容第19-21页
第二章 微波法快速合成掺杂氮硫碳纳米点作为高灵敏度、高选择性荧光探针检测抗坏血酸第21-37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1-22页
    2.2 实验部分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试剂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仪器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N,S-CDs的合成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抗坏血酸的检测第23-24页
    2.3 结果讨论第24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N,S-CDs合成条件的优化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N,S-CDs的表征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N,S-CDs的光学性质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Cu~(2+)-N,S-CDs对抗坏血酸的响应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最佳检测条件的优化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分析性能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共存物质的干扰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 分析应用第34-37页
第三章 氮硫掺杂碳纳米点用于痕量 2,4-二硝基酚的检测第37-47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7-38页
    3.2 实验部分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试剂与仪器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实验方法第38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38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荧光猝灭机理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N,S-CDs-2,4-DNP体系最佳反应条件的优化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N,S-CDs-2,4-DNP体系的工作曲线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共存物质对N,S-CDs-2,4-DNP体系的影响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N,S-CDs-2,4-DNP体系的分析应用第45-47页
第四章 微波法合成掺杂硫氮碳纳米点用于Cr(Ⅵ)的检测第47-61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47-48页
    4.2 实验部分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试剂和仪器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S,N-CDs的合成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荧光法检测Cr(Ⅵ)第49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49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S,N-CDs合成条件的优化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S,N-CDs的特性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S,N-CDs的光学特性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S,N-CDs对Cr(Ⅵ)的响应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S,N-CDs对Cr(Ⅵ)的荧光响应机理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体系检测条件的优化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分析性能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8 共存物质干扰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9 分析应用第59-61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1-63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61-62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62-63页
参考文献第63-73页
致谢第73-74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4-75页

论文共7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含硫配体的稀土配合物的构筑及磁性研究
下一篇:具有侧臂的氮杂冠醚金属配合物作为水解核酸酶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