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贯穿程度裂缝气藏底水驱采收率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7页 |
1.1 立论依据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4页 |
1.2.1 气藏水侵机理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1.2.2 水侵气藏数值模拟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1.4 论文主要的工作和创新点 | 第15-17页 |
1.4.1 论文完成的工作 | 第15-16页 |
1.4.2 论文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水驱气藏的定义及水侵机理 | 第17-24页 |
2.1 水驱气藏分类 | 第17页 |
2.2 水驱气藏的水侵机理 | 第17-20页 |
2.2.1 宏观水侵机理 | 第18页 |
2.2.2 微观水侵机理 | 第18-20页 |
2.3 水驱气藏的水侵模式 | 第20-22页 |
2.4 水侵对气藏生产的影响 | 第22-24页 |
第3章 裂缝渗流模型与数值求解方法 | 第24-30页 |
3.1 裂缝渗流物理模型及数学描述 | 第24-27页 |
3.1.1 等效孔隙介质模型 | 第24页 |
3.1.2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| 第24页 |
3.1.3 双重介质模型 | 第24-26页 |
3.1.4 双孔双渗模型 | 第26页 |
3.1.5 双重裂缝介质模型 | 第26页 |
3.1.6 三重孔隙介质模型 | 第26-27页 |
3.1.7 分形模型 | 第27页 |
3.2 物理模型的数值求解方法 | 第27-29页 |
3.2.1 有限差分法 | 第28页 |
3.2.2 有限元法 | 第28-29页 |
3.2.3 边界元法 | 第29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4章 不同裂缝贯穿程度水侵实验研究 | 第30-44页 |
4.1 实验原理 | 第30-31页 |
4.2 实验岩芯及流体的选取与处理 | 第31-34页 |
4.2.1 实验岩芯和流体选取 | 第31-33页 |
4.2.2 实验岩芯切割和造缝 | 第33-34页 |
4.3 实验装置及流程 | 第34-36页 |
4.4 实验步骤 | 第36-37页 |
4.5 实验结果 | 第37-41页 |
4.6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41页 |
4.7 裂缝岩芯水驱效率对比 | 第41-42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5章 不同贯穿程度裂缝储层单井数值模拟 | 第44-67页 |
5.1 数值模型基本参数 | 第44-45页 |
5.2 水体倍数对产量的影响 | 第45-48页 |
5.3 单井配产对采收率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5.4 裂缝高渗带参数对采收率的影响 | 第49-63页 |
5.4.1 高渗带数量分布及渗透率对采收率的影响 | 第51-57页 |
5.4.2 高渗带贯穿程度对采收率的影响 | 第57-63页 |
5.5 储层打开程度对采收率的影响 | 第63-65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第6章 结论和建议 | 第67-69页 |
6.1 结论 | 第67-68页 |
6.2 建议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