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21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9页 |
1.2.1 冷弯管的相关标准 | 第9-11页 |
1.2.2 国外的相关技术研究 | 第11-17页 |
1.2.3 国内的相关技术研究 | 第17-19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9-21页 |
1.3.1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3.2 本文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大口径冷弯管弯曲成型过程研究 | 第21-29页 |
2.1 冷弯管弯曲成型机理 | 第21-22页 |
2.2 冷弯管制作简介 | 第22-23页 |
2.2.1 冷弯管制作过程 | 第22-23页 |
2.2.2 冷弯管工艺参数 | 第23页 |
2.3 冷弯管弯曲过程中的质量缺陷 | 第23-27页 |
2.3.1 冷弯管的弯曲回弹现象 | 第24-25页 |
2.3.2 弯管截面的椭圆形畸变 | 第25页 |
2.3.3 弯管过程中管壁厚度减薄 | 第25-26页 |
2.3.4 弯曲段内侧失稳起皱 | 第26-27页 |
2.4 冷弯管质量检测与评价 | 第27-2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冷弯管冷弯过程数值模拟 | 第29-45页 |
3.1 引言 | 第29页 |
3.2 冷弯管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 | 第29-30页 |
3.3 建立冷弯管有限元模型 | 第30-37页 |
3.3.1 建立几何模型 | 第30-31页 |
3.3.2 设置材料参数 | 第31-33页 |
3.3.3 选择单元类型 | 第33-34页 |
3.3.4 模型网格划分 | 第34页 |
3.3.5 建立接触对 | 第34-35页 |
3.3.6 边界条件与载荷 | 第35-37页 |
3.4 第一次弯曲过程有限元分析 | 第37-39页 |
3.4.1 回弹前后Y方向位移 | 第37-38页 |
3.4.2 回弹后残余应力分析 | 第38页 |
3.4.3 总体应变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5 整管弯曲过程有限元分析 | 第39-43页 |
3.5.1 后续弯曲模拟方法 | 第39页 |
3.5.2 整管弯曲有限元分析 | 第39-43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四章 冷弯管外观质量分析 | 第45-56页 |
4.1 引言 | 第45-46页 |
4.2 回弹量分析计算 | 第46-48页 |
4.2.1 回弹量的计算 | 第46-47页 |
4.2.2 回弹量的分析 | 第47-48页 |
4.3 椭圆度分析计算 | 第48-52页 |
4.3.1 管口椭圆度 | 第48-51页 |
4.3.2 弯管段椭圆度 | 第51-52页 |
4.4 波浪度分析计算 | 第52-54页 |
4.5 壁厚减薄率分析计算 | 第54-55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五章 冷弯管爆破压力的分析计算 | 第56-64页 |
5.1 引言 | 第56页 |
5.2 直管爆破压力分析 | 第56-59页 |
5.2.1 不同屈服准则下的直管爆破压力计算 | 第56-58页 |
5.2.2 直管爆破压力有限元分析计算 | 第58-59页 |
5.3 冷弯管爆破压力分析 | 第59-60页 |
5.4 极限载荷分析 | 第60-63页 |
5.4.1 失效分析 | 第60-62页 |
5.4.2 极限载荷分析 | 第62-6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六章 冷弯工艺参数对外形尺寸的影响 | 第64-77页 |
6.1 引言 | 第64页 |
6.2 提升高度对冷弯管外形尺寸的影响 | 第64-69页 |
6.2.1 提升高度对回弹角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6.2.2 提升高度对椭圆度的影响 | 第65-67页 |
6.2.3 提升高度对波浪度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6.2.4 提升高度对壁厚减薄率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6.3 弯制步长对冷弯管外形尺寸的影响 | 第69-72页 |
6.3.1 弯制步长对椭圆度的影响 | 第69-71页 |
6.3.2 弯制步长对波浪度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6.3.3 弯制步长对壁厚减薄率的影响 | 第72页 |
6.4 管长对冷弯管外形尺寸的影响 | 第72-76页 |
6.4.1 管长对回弹角的影响 | 第73页 |
6.4.2 管长对椭圆度的影响 | 第73-74页 |
6.4.3 管长对波浪度的影响 | 第74-75页 |
6.4.4 管长对壁厚减薄率的影响 | 第75-76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7-79页 |
7.1 结论 | 第77-78页 |
7.2 创新点 | 第78页 |
7.3 展望 | 第78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4页 |
硕士生期间的研究工作、发表论文、参加的学术活动情况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