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概述 | 第9-17页 |
1.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状况 | 第10-16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0-13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动力配煤理论及混煤模型 | 第17-25页 |
2.1 煤质特性简介 | 第17-19页 |
2.2 动力配煤理论基础 | 第19-20页 |
2.3 建立燃煤混配模型 | 第20-22页 |
2.4 对燃煤混配模型的分析 | 第22-23页 |
2.5 建立新的混煤模型 | 第23-24页 |
2.5.1 混煤过程的生产成本 | 第23页 |
2.5.2 新的混煤模型 | 第23-24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入炉煤的煤质特性指标 | 第25-30页 |
3.1 煤质特性的选择 | 第25页 |
3.2 入炉煤特性指标的范围 | 第25-29页 |
3.2.1 入炉煤的挥发分、低位发热量、灰分和水分的范围 | 第25-28页 |
3.2.2 入炉煤的硫分的范围 | 第28-29页 |
3.3 数据收集和处理 | 第29-30页 |
第四章 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原输煤系统 | 第30-39页 |
4.1 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原输煤系统简介 | 第30-32页 |
4.2 输煤系统工艺流程和运行方式 | 第32-36页 |
4.3 输煤控制系统概况 | 第36-39页 |
第五章 柳电公司燃煤混配的实现 | 第39-57页 |
5.1 输煤系统改造 | 第39-46页 |
5.2 燃煤混配的方法及在柳电公司的应用 | 第46-47页 |
5.3 混煤地点和输送机改造对混煤过程成本的影响 | 第47-50页 |
5.3.1 混煤地点对混煤成本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5.3.4 输送机改造对运行成本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5.4 对燃煤采购的合理选择 | 第50-53页 |
5.5 燃煤混配实例 | 第53-55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| 第57-59页 |
6.1 全文总结 | 第57-58页 |
6.2 展望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