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2.1 课题研究目的 | 第11-12页 |
1.2.2 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3-15页 |
1.4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5-16页 |
2 陈唯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体系的构建 | 第16-31页 |
2.1 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的阐释 | 第17-18页 |
2.2 辩证法、唯物论思想发展史的阐述 | 第18-24页 |
2.2.1 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| 第19-21页 |
2.2.2 唯物论的发展历程 | 第21-24页 |
2.3 从“认识世界、改变世界”的视角对新哲学体系的建构 | 第24-31页 |
2.3.1 新哲学的本体论思想 | 第25-27页 |
2.3.2 新哲学的认识论思想 | 第27-28页 |
2.3.3 新哲学的方法论思想 | 第28-31页 |
3 陈唯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科学解读 | 第31-45页 |
3.1《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》的解读 | 第31-36页 |
3.1.1 斯大林对列宁党性学说的深化 | 第31-32页 |
3.1.2 斯大林对唯物辩证法四原则的理解 | 第32-35页 |
3.1.3 关于“否定之否定”法则 | 第35-36页 |
3.2《实践论》的解读 | 第36-40页 |
3.2.1《实践论》解决了认识与实践、知与行的辩证关系 | 第37-38页 |
3.2.2《实践论》解决了人的思想知识理论的来源与作用问题 | 第38-39页 |
3.2.3《实践论》思想的继续深化 | 第39-40页 |
3.3《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》的解读 | 第40-45页 |
3.3.1《唯批》重要意义的阐述 | 第40-41页 |
3.3.2 经验批判主义的唯心主义实质的揭露 | 第41-43页 |
3.3.3 经验批判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实质的批判 | 第43-45页 |
4 陈唯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际运用 | 第45-62页 |
4.1 新启蒙运动思想的阐释 | 第45-49页 |
4.1.1 新启蒙运动的性质 | 第45-46页 |
4.1.2 新启蒙运动的任务 | 第46-48页 |
4.1.3 全面开展新启蒙运动 | 第48-49页 |
4.2 青年革命人生观的引导 | 第49-57页 |
4.2.1 革命人生观的内涵 | 第50-51页 |
4.2.2 大时代的革命人生观 | 第51-53页 |
4.2.3 大时代的生死观 | 第53-55页 |
4.2.4 新时代的革命人生观 | 第55-57页 |
4.3 阎锡山“中”哲学思想的批判 | 第57-62页 |
4.3.1 阎锡山“中”哲学的理论实质的批判 | 第57-59页 |
4.3.2 阎锡山“中”哲学运用所产生危害的揭示 | 第59-60页 |
4.3.3 阎锡山“中”哲学失败命运的剖析 | 第60-62页 |
结语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