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7页 |
1.1 氢和氢能的应用 | 第13页 |
1.2 储氢材料及其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1.2.1 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 | 第14页 |
1.2.2 轻金属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 | 第14-15页 |
1.2.3 纳米储氢材料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NaAlH_4储氢材料综述和选题 | 第17-22页 |
2.1 NaAlH_4的制备方法 | 第17-18页 |
2.2 NaAlH_4储氢性能的改性研究 | 第18-20页 |
2.2.1 单元掺杂的改性研究 | 第18-20页 |
2.2.2 二元掺杂的改性研究 | 第20页 |
2.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| 第20-22页 |
第三章 实验方法 | 第22-25页 |
3.1 实验试剂 | 第22页 |
3.2 实验样品和金属合金的制备 | 第22-23页 |
3.3 样品的测试 | 第23-25页 |
3.3.1 X-射线衍射分析 | 第23页 |
3.3.2 脱氢性能测试 | 第23-24页 |
3.3.3 差示扫描量热法(DSC) | 第24-25页 |
第四章 烧结预处理对TiAl_3、CeAl_4分别催化原位球磨合成NaAlH_4的储氢性能影响 | 第25-33页 |
4.1 样品制备 | 第25-26页 |
4.2 结果与讨论 | 第26-32页 |
4.2.1 样品的XRD测试 | 第26-28页 |
4.2.2 样品的脱氢动力学性能测试 | 第28-32页 |
4.3 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五章 金属Na为原材料原位球磨合成NaAlH_4的探究 | 第33-39页 |
5.1 样品制备 | 第33-34页 |
5.2 结果与讨论 | 第34-38页 |
5.2.1 样品的XRD测试 | 第34-35页 |
5.2.2 样品的脱氢动力学性能测试 | 第35-37页 |
5.2.3 样品的DSC分析 | 第37-38页 |
5.3 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六章 CeTi_2Al_(20)-TiAl_3-Al与Na原位球磨合成NaAlH_4系的储氢性能 | 第39-50页 |
6.1 相互耦合的CeTi_2Al_(20)-TiAl_3-Al对NaAlH_4吸放氢的影响 | 第39-46页 |
6.1.1 样品制备 | 第39-40页 |
6.1.2 样品XRD测试 | 第40-43页 |
6.1.3 样品脱氢性能测试 | 第43-45页 |
6.1.4 样品的DSC分析 | 第45-46页 |
6.2 Ti、Ce对NaAlH_4的协同催化作用 | 第46-49页 |
6.2.1 样品制备 | 第46页 |
6.2.2 样品XRD测试 | 第46-47页 |
6.2.3 样品脱氧性能测试 | 第47-48页 |
6.2.4 样品的DSC分析 | 第48-49页 |
6.3 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七章 CeTi_2Al_(20)和TiAl_3催化对NaAlH_4脱氢动力学性能影响 | 第50-58页 |
7.1 样品制备 | 第50-51页 |
7.2 激活能计算 | 第51-57页 |
7.3 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8-62页 |
8.1 本文工作总结 | 第58-60页 |
8.1.1 烧结预处理对TiAl_3、CeAl_4分别催化原位球磨合成NaAlH_4的储氢性能影响 | 第58-59页 |
8.1.2 金属Na为原材料原位球磨合成NaAlH_4的探究 | 第59页 |
8.1.3 CeTi_2Al_(20)-TiAl_3-Al与Na原位球磨合成NaAlH_4体系的储氢性能 | 第59-60页 |
8.1.4 CeTi_2Al_(20)和TiAl_3催化对NaAlH_4脱氢动力学性能影响 | 第60页 |
8.2 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