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导论 | 第11-15页 |
一、问题的由来 | 第11-13页 |
(一)一则案例的展开 | 第11页 |
(二)婚内强奸的个人观点 | 第11-12页 |
(三)引发对刑法有权解释的思考 | 第12-13页 |
二、刑法有权解释及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(一)刑法有权解释现状 | 第13页 |
(二)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三、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刑法有权解释体制的理论基础 | 第15-23页 |
一、刑法解释理论概述 | 第15-18页 |
(一)刑法解释的概念 | 第15-16页 |
(二)刑法解释的必要性 | 第16-17页 |
(三)刑法解释的分类 | 第17-18页 |
二、刑法有权解释与刑法的关系 | 第18页 |
(一)刑法是刑法有权解释的对象 | 第18页 |
(二)刑法有权解释是刑法得以适用的必经之路 | 第18页 |
三、刑法有权解释解释体制的核心内涵 | 第18-23页 |
(一)刑法有权解释体制概念界定 | 第19页 |
(二)价值目标 | 第19-20页 |
(三)基本原则 | 第20-21页 |
(四)对象 | 第21-22页 |
(五)效力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我国刑法有权解释的主体 | 第23-35页 |
一、我国现行刑法有权解释的主体结构 | 第23-30页 |
(一)主体类型及其依据 | 第23页 |
(二)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刑法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| 第23-25页 |
(三)最高法、最高检解释刑法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| 第25-30页 |
(四)刑法有权解释发生矛盾的情形 | 第30页 |
二、刑法有权解释主体研究中的理论争议 | 第30-35页 |
(一)关于全国人大常委刑法解释权的争议 | 第30-31页 |
(二)关于最高检刑法解释权的争议 | 第31-32页 |
(三)对其他机关、机构进行刑法解释的思考 | 第32-35页 |
第三章 刑法有权解释的解释程序与形式 | 第35-50页 |
一、我国刑法有权解释程序的现状 | 第35-38页 |
(一)有权解释程序概述 | 第35页 |
(二)有权解释程序的依据 | 第35-38页 |
二、刑法有权解释的程序困境 | 第38-44页 |
(一)最高法、最高检行使刑法解释权程序的非法律化 | 第38-39页 |
(二)刑法有权解释提起主体的机构导向性 | 第39-42页 |
(三)刑法有权解释制定过程的封闭性 | 第42-43页 |
(四)刑法有权解释缺乏必要的监督程序 | 第43-44页 |
三、刑法有权解释的形式 | 第44-50页 |
(一)刑法有权解释形式的依据 | 第44-45页 |
(二)刑法有权解释形式的实践呈现 | 第45-48页 |
(三)我国刑法有权解释形式的问题分析 | 第48-50页 |
第四章 我国刑法有权解释体制的完善 | 第50-62页 |
一、刑法有权解释的主体资格甄别 | 第51-57页 |
(一)全国人大常委会刑法解释资格 | 第51-52页 |
(二)最高法依法享有刑法解释权 | 第52-54页 |
(三)全国人大常委会与最高法刑法解释权关系 | 第54-55页 |
(四)废除最高检的刑法解释权 | 第55-56页 |
(五)明确其他机关、机构无权解释刑法 | 第56-57页 |
二、刑法有权解释程序的规范化 | 第57-59页 |
(一)由法律规定刑法有权解释之程序 | 第57-58页 |
(二)扩大提起刑法有权解释请求主体的范围 | 第58页 |
(三)刑法有权解释过程中坚持公众参与原则 | 第58-59页 |
(四)事后监督制度的构建 | 第59页 |
三、刑法有权解释形式的规范化 | 第59-62页 |
(一)废除内设机构的答复制度 | 第60页 |
(二)对已有刑法有权解释进行梳理 | 第60页 |
(三)案例指导制度的引入 | 第60-62页 |
结语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