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施工论文--施工组织与计划论文--施工计划论文

基于时差的工程延误分析方法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0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CPM网络的机动时间研究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工程延误的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工程延误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1.3 本文创新点第14-15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主要框架及研究内容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本文框架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主要研究内容第15-17页
第2章 工程延误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第17-26页
    2.1 工程延误分析的基本理论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工程延误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工程延误的分类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并发延误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时差所有权第18-21页
    2.2 工程延误分析方法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进度计划与实际进度计划对比法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“若非”或剔除延误分析方法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影响计划法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视窗延误分析技术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时间影响分析技术第23-24页
    2.3 已有延误分析方法的不足第24-25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5-26页
第3章 基于时差理论的工程延误分析方法第26-36页
    3.1 时差基本概念与时差特性理论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时间参数的描述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时差的计算方法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时差特性理论第29-30页
    3.2 工程延误分析的理论依据---路线时差定理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路线时差的定义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路线时差定理及其证明第30-32页
    3.3 基于路线时差定理的工程延误分析方法第32-34页
    3.4 基于时差理论的工程延误分析规则第34-35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35-36页
第4章 算例分析第36-43页
    4.1 算例说明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算例概述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算例争议概述第37-38页
    4.2 基于时差的工程延误分析第38-41页
    4.3 结果讨论第41-42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42-43页
第5章 本文算法与已有其他方法对比分析第43-57页
    5.1 算例的横道图第43-44页
    5.2 基于进度计划与实际进度计划对比法的分析第44页
    5.3 基于“若非”延误方法的分析第44-46页
    5.4 基于影响计划法的分析第46-48页
    5.5 基于视窗延误技术的分析第48-51页
    5.6 基于时间影响技术的分析第51-54页
    5.7 本文算法与其他方法的比较第54-56页
    5.8 本章小结第56-57页
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7-59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57-58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58-59页
参考文献第59-63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第63-64页
致谢第64页

论文共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大型凸轮轴孔柔性加工技术研究与实践
下一篇:改革开放初期的无锡公共建筑设计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