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12页 |
0.1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0.1.1 理论意义 | 第9页 |
0.1.2 现实意义 | 第9-10页 |
0.2 文献综述 | 第10-11页 |
0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0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0.3 研究方法 | 第11页 |
0.4 创新点 | 第11-12页 |
1 马克思分配理论的思想渊源 | 第12-18页 |
1.1 古典经济学家的分配理论 | 第12-16页 |
1.2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分配理论 | 第16-18页 |
2 马克思对传统分配理论的批判及其分配理论的形成过程 | 第18-26页 |
2.1 对传统的分配理论批判 | 第18-20页 |
2.2 马克思分配理论形成的前提 | 第20-22页 |
2.3 马克思分配理论形成的过程 | 第22-26页 |
3 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基本内容 | 第26-32页 |
3.1 按劳分配理论的概述 | 第26-27页 |
3.2 按生产条件分配理论的概述 | 第27-28页 |
3.3 按需分配理论的内容与实质 | 第28-30页 |
3.4 以唯物史观分析对按需分配理论存在的一些误解 | 第30-32页 |
4 马克思分配理论与人的创造性 | 第32-36页 |
4.1 按劳分配是为了追求社会公平 | 第32-33页 |
4.2 按需分配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| 第33-34页 |
4.3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,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会激发人的创造性 | 第34-36页 |
5 人的创造性与社会发展 | 第36-40页 |
5.1 只有在公平的社会环境下,才能调动劳动人民的创造性 | 第36-37页 |
5.2 只有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才能真正发挥人的创造性 | 第37-38页 |
5.3 只有充分调动劳动人民的创造性,人类社会才能获得快速发展 | 第38-40页 |
结束语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