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绪论 | 第10-31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三、研究综述 | 第12-28页 |
(一) 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综述 | 第12-19页 |
(二) 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综述 | 第19-22页 |
(三) 何谓“同人”,何谓“同人文化” | 第22-28页 |
四、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| 第28-31页 |
第一章 《盗墓笔记》及同人跨媒介平台呈现深描 | 第31-49页 |
一、《盗墓笔记》的风行与衍生 | 第31-37页 |
(一) 作为“超级IP”的《盗墓笔记》 | 第31-34页 |
(二) 为“萌的对象”的《盗墓笔记》 | 第34-37页 |
二、《盗墓笔记》同人跨媒介平台呈现深描 | 第37-47页 |
(一) 百度贴吧:原著党与演员粉的“战场” | 第38-40页 |
(二) 新浪微博:短内容+浅社交的展台 | 第40-42页 |
(三) 腾讯微信:联接作者与线下的私密之地 | 第42-44页 |
(四) 弹幕网站:精良制作搭配团队作战 | 第44-46页 |
(五) 其他 | 第46-47页 |
三、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二章 跨媒介平台上《盗墓笔记》同人的文本重构 | 第49-64页 |
一、同人文本类型的多元化 | 第49-53页 |
(一) 文本形态的叠加融合 | 第49-51页 |
(二) 文本功能的联合发挥 | 第51-53页 |
二、同人文本构成的扩大化 | 第53-59页 |
(一) “象征标志”的再生产 | 第53-58页 |
(二) “跨文化”的文本范围 | 第58-59页 |
三、同人文本情节的颠覆化 | 第59-62页 |
四、小结 | 第62-64页 |
第三章 跨媒介平台上《盗墓笔记》同人群体的身份重构 | 第64-75页 |
一、文化产品消费中的身份重构 | 第64-69页 |
(一) 传播技术催生身份“碎片” | 第65-67页 |
(二) 消费文化引发认同“升级” | 第67-69页 |
二、文化传播对抗中的身份重构 | 第69-73页 |
(一) 对抗的信息解读 | 第69-71页 |
(二) 对立的身份认同 | 第71-72页 |
(三) 萌发的政治基因 | 第72-73页 |
三、小结 | 第73-75页 |
第四章 《盗墓笔记》同人所属青年亚文化的传播重构 | 第75-84页 |
一、传播技术的重构 | 第75-78页 |
(一) 现实到虚拟的穿越 | 第75-76页 |
(二) 文化的价值被掌控 | 第76-78页 |
二、传播思维的重构 | 第78-81页 |
(一) 认知顺序的重新洗牌 | 第78-80页 |
(二) 分众时代的服务思维 | 第80-81页 |
三、传播环境的重构 | 第81-83页 |
(一) “主流”,还是“非主流”? | 第81-82页 |
(二) 演变中的青年亚文化图景 | 第82-83页 |
四、小结 | 第83-84页 |
结语 | 第84-87页 |
一、研究结论 | 第84-86页 |
二、不足之处 | 第86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1页 |
附录Ⅰ | 第91-98页 |
附录Ⅱ | 第98-107页 |
附录Ⅲ | 第107-108页 |
附录Ⅳ | 第108-109页 |
致谢 | 第109-11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1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