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BA与后感性对比研究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页 |
| 学术成果统计-作品、论文及专著发表 | 第9页 |
| 学术成果统计-展览及获奖 | 第9-10页 |
| 绪论 | 第10-15页 |
| 一 写作动机 | 第10-11页 |
| 二 关于YBA和后感性的对应 | 第11-13页 |
| 三 重新认识的必要性 | 第13页 |
| 四 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| 第一章 YBA与后感性对比的前提 | 第15-24页 |
| 第一节 YBA与后感性各自所处的环境 | 第15-19页 |
| 一 英国 | 第15-16页 |
| 二 中国 | 第16-19页 |
| 第二节 YBA与后感性概述 | 第19-24页 |
| 一 词汇界定与概念形成 | 第19-20页 |
| 二 后意味着什么 | 第20-21页 |
| 三 从展览看YBA与后感性的人员构成特点 | 第21-22页 |
| 四 YBA几大要素之间的关系 | 第22-23页 |
| 五 后感性几次展览之间的关系 | 第23-24页 |
| 第二章 YBA与后感性具体细节对比 | 第24-36页 |
| 第一节 几个相同点 | 第24-27页 |
| 一 名称 | 第24页 |
| 二 时间 | 第24页 |
| 三 发展历程 | 第24-25页 |
| 四 展出策略 | 第25-27页 |
| 第二节 几个不同点 | 第27-36页 |
| 一 材料分析 | 第27-30页 |
| 二 媒介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三 引发社会争议的原因 | 第31-33页 |
| 四 其他细节对比 | 第33-36页 |
| 第三章 主要艺术家创作分析 | 第36-51页 |
| 第一节 作品表格 | 第36-38页 |
| 一 达明安·赫斯特创作梳理 | 第36-37页 |
| 二 朱昱创作梳理 | 第37页 |
| 三 孙原&彭禹创作梳理 | 第37-38页 |
| 第二节 逐一分析 | 第38-50页 |
| 一 达明安·赫斯特主要作品分析 | 第38-44页 |
| 二 朱昱作品分析 | 第44-48页 |
| 三 孙原&彭禹作品分析 | 第48-50页 |
| 第三节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| 结论 | 第51-61页 |
| 一 后感性作为一种实验艺术的工作方法 | 第51-53页 |
| 二 再谈道德、暴力和效果 | 第53-59页 |
| 三 未来 | 第59-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2页 |
| 附录 | 第62-126页 |
| 附录一:YBA年表 | 第62-64页 |
| 附录二:后感性年表 | 第64-65页 |
| 附录三:相关事件年表 | 第65-66页 |
| 附录四:后感性系列展览艺术家参与情况统计表 | 第66-68页 |
| 附录五:艺术家朱昱访谈一 | 第68-75页 |
| 附录六:艺术家朱昱访谈二 | 第75-77页 |
| 附录七:艺术家孙原访谈 | 第77-92页 |
| 附录八:艺术家琴嘎访谈 | 第92-106页 |
| 附录九:艺术家吴高忠访谈 | 第106-111页 |
| 附录十:策展人顾振清访谈 | 第111-119页 |
| 附录十一:《人·动物》系列展览南京站相关报道图片 | 第119-126页 |
| 致谢 | 第12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