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区域规划论文--中国区域规划论文--农村乡镇规划论文

传统聚落“自助式”保护与再生动力机制研究--以尤溪县桂峰村为例

中文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一章 引言第10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源起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课题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1.2 研究对象与概念解析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对象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概念解析第11-14页
    1.3 研究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理论意义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借鉴意义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实践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文献查阅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实地调研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归纳分析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实例研究法第15-16页
    1.5 研究框架第16-17页
第二章 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的历程及现状第17-32页
    2.1 国内外传统聚落相关研究综述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国外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相关研究综述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国内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相关研究综述第19-20页
    2.2 国内外关于“自下而上”保护模式的研究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国外关于“自下而上”保护模式的研究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国内外关于“自下而上”保护模式的研究第22-23页
    2.3 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第23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国外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案例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国内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案例第26-28页
    2.4 国内外传统聚落研究比较分析第28页
    2.5 传统聚落价值特征分析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传统聚落的自然及人文价值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传统聚落的社会价值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传统聚落的生活价值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传统聚落的经济价值第30-31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1-32页
第三章 传统聚落“自助式”保护与再生模式提出第32-43页
    3.1 传统聚落现行保护与再生模式分析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政府主导式——赊旗镇旅游开发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政企合作式——乌镇保护与开发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政府出让经营权式——三坊七巷早期的开发改造第34-35页
    3.2 居民“自助式”的必要性第35页
    3.3 “自助式”保护与再生体系建构及其动力机制概述第35-37页
    3.4 “自助式”保护与再生的基本原则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整体性原则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小规模、渐进式原则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可持续性原则第38-39页
    3.5 居民主体意识的激发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农业社会时期居民主体性分析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居民对于传统聚落归属感与认同感的提升第39-42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42-43页
第四章 传统聚落“自助式”保护与再生的政策措施及激励机制第43-52页
    4.1 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的资金保障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保护资金的来源渠道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保护资金的筹措途径第44-45页
    4.2 管理机构的完善与保障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国外管理机构设置模式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我国现行管理机构及问题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管理机构体系完善建议第46-47页
    4.3 政策法规的完善与保障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国外关于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的政策法规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我国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政策法规分析及完善意见第47-48页
    4.4 优惠、奖助激励政策的制定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国外传统聚落保护相关优惠政策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我国奖助政策的制定建议第50-51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51-52页
第五章 传统聚落“自助式”保护与再生的设计对策第52-59页
    5.1 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规划设计问题点分析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现状及价值的认识与评估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规划中忽略了产业及经济研究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居民参与式设计的不足第55页
    5.2 “自助式”保护与再生的基本方法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保护范围的划定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保护内容的确定第56页
    5.3 “自助式”保护与再生的设计手法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新旧建筑的协调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历史建筑物的活化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生活场所的营建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村政基础设施的完善第58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58-59页
第六章 尤溪县桂峰村居民“自助式”保护与再生实践第59-83页
    6.1 桂峰传统聚落基本概况第59页
    6.2 桂峰传统聚落生成基质及价值特色分析第59-6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桂峰聚落选址与空间格局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桂峰发展概况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桂峰深厚的人文底蕴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桂峰传统街巷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桂峰传统建筑第62-64页
    6.3 桂峰现状与生成基质、居民生活不相适应的关键问题点第64-66页
    6.4 桂峰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运作模式选择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政府主导的桂峰历史文化名村“重点扶持”示范工程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课题组先行推进的部分示范工程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两种模式对比分析第69页
    6.5 桂峰传统聚落“自助式”保护与再生的相关政策措施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桂峰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的资金保障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桂峰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的政策法规保障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6.5.3 桂峰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的激励政策制定第71页
    6.6 桂峰传统聚落居民“自助式”保护与再生的规划设计对策第71-82页
        6.6.1 桂峰传统聚落“自助式”保护与再生的基本要求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6.6.2 桂峰传统聚落“自助式”保护与再生的基本方法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6.6.3 聚落传统风貌环境整治与基础设施保护与再生的“自助式”对策第73-76页
        6.6.4 桂峰村建筑保护与再生的“自助式”设计对策第76-82页
    6.7 本章小结第82-83页
结论第83-85页
参考文献第85-87页
致谢第87-88页
附录第88-126页
    附录一: 论文图表来源第88-91页
    附录二: 桂峰建筑保护与整治措施第91-93页
    附录三: 桂峰村保护规划第93-100页
    附录四: 桂峰村传统建筑修缮示例第100-116页
    附录五: 桂峰村传统建筑功能提升示例——香馨楼第116-120页
    附录六: 桂峰村不协调建筑整治导则示例第120-126页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6页

论文共12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纪检监察信息化工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
下一篇:电化学法制备MOF(Cu)基复合催化剂及其CO催化氧化性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