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光谱线型理论 | 第12-36页 |
1.1 吸收光谱 | 第13-15页 |
1.1.1 Lambert-Beer定律 | 第13-15页 |
1.1.2 光谱线型函数 | 第15页 |
1.2 造成谱线展宽的因素 | 第15-17页 |
1.2.1 自然加宽 | 第15-16页 |
1.2.2 多普勒加宽——Gaussian线型 | 第16-17页 |
1.2.3 碰撞加宽——Lorentz线型 | 第17页 |
1.3 不同线型的发展 | 第17-29页 |
1.3.1 Voigt线型 | 第18-20页 |
1.3.2 Galatry/Rautian/BBP线型 | 第20-23页 |
1.3.3 SDVP/SDGP/SDRP线型 | 第23-24页 |
1.3.4 HTP线型 | 第24-29页 |
1.4 光谱线型参数 | 第29-31页 |
1.4.1 光谱线型的各项参数 | 第29-30页 |
1.4.2 部分重叠谱线的多峰拟合 | 第30-31页 |
1.5 多原子分子红外振转光谱 | 第31-36页 |
1.5.1 分子能级理论 | 第31-32页 |
1.5.2 振转跃迁选择定则 | 第32-36页 |
第二章 实验原理及装置 | 第36-52页 |
2.1 高分辨吸收光谱技术 | 第36-39页 |
2.1.1 傅里叶变换光谱(FTS) | 第36页 |
2.1.2 激光腔内吸收光谱(ICLAS) | 第36-37页 |
2.1.3 腔内增强吸收光谱(CEAS) | 第37页 |
2.1.4 激光光腔衰荡光谱(CRDS) | 第37-39页 |
2.2 高精密激光光腔衰荡光谱技术 | 第39-50页 |
2.2.1 基本原理 | 第39-43页 |
2.2.2 实验装置 | 第43-47页 |
2.2.3 超稳腔频率定标 | 第47-50页 |
2.3 高精密光谱仪性能 | 第50-52页 |
第三章 气相多原子分子的红外振转光谱测量 | 第52-86页 |
3.1 H_2~(16)O及其同位素分子HD~(16)O、D_2~(16)O在782-840 nm的绝对频率测量 | 第52-66页 |
3.1.1 研究概况 | 第52-54页 |
3.1.2 研究方法 | 第54-56页 |
3.1.3 光谱分析 | 第56-62页 |
3.1.4 结果讨论 | 第62-66页 |
3.2 CO_2分子的近红外振转光谱 | 第66-75页 |
3.2.1 研究概况 | 第66页 |
3.2.2 研究方法 | 第66-67页 |
3.2.3 光谱分析 | 第67-70页 |
3.2.4 结果讨论 | 第70-75页 |
3.3 CO分子的第五泛频振转跃迁谱线研究 | 第75-86页 |
3.3.1 研究概况 | 第75-76页 |
3.3.2 研究方法 | 第76页 |
3.3.3 光谱分析 | 第76-81页 |
3.3.4 结果讨论 | 第81-86页 |
第四章 氢分子的振转跃迁高精密线型研究 | 第86-106页 |
4.1 H_2分子的电四极矩跃迁 | 第86-96页 |
4.1.1 研究概况 | 第87-88页 |
4.1.2 研究方法 | 第88-89页 |
4.1.3 光谱分析 | 第89-92页 |
4.1.4 结果讨论 | 第92-96页 |
4.2 H_2在He/Ar/N_2缓冲气体中的碰撞线型 | 第96-106页 |
4.2.1 研究概况 | 第96-97页 |
4.2.2 研究方法 | 第97-98页 |
4.2.3 光谱分析 | 第98-102页 |
4.2.4 结果讨论 | 第102-106页 |
第五章 附录 | 第106-116页 |
5.1 SDHC线型函数 | 第106-108页 |
5.2 Fortran程序 | 第108-11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6-126页 |
致谢 | 第126-128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28-12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