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物理化学(理论化学)、化学物理学论文

定向同晶取代制备Cu/ZnO催化剂前驱体纯物相过程研究

摘要第3-7页
ABSTRACT第7-10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-4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5-16页
    1.2 Cu/ZnO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制备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助剂的引入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载体第19-20页
    1.3 Cu/ZnO前驱体的研究进展第20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孔雀石Cu_2(CO_3)(OH)_2和锌孔雀石(Cu,Zn)_2(CO_3)(OH)_2研究进展第21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水锌矿Zn_5(CO_3)_2(OH)_6和绿铜锌矿(Cu,Zn)_5(CO_3)_2(OH)_6研究进展第26-29页
    1.4 第一性原理在掺杂型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第29-32页
    1.5 微波辐射的研究进展第32-34页
    1.6 研究思路及内容第34-36页
    本章参考文献第36-49页
第二章 实验和计算方法第49-59页
    2.1 药品及气体第49页
    2.2 实验仪器第49-51页
    2.3 催化剂制备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同晶取代法制备纯(Cu,Zn)_2(CO_3)(OH)_2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同晶取代法制备纯(Cu,Zn)_5(CO_3)_2(OH)_6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微波辐射老化制备纯物相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CuO/ZnO催化剂制备第52页
    2.4 催化剂表征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X射线衍射(XRD)表征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原子吸收光谱(AAS)表征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热重(TG-DTG)表征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(FT-IR)表征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(UV-vis)表征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6 透射电镜(TEM)表征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7 扫描电镜(SEM)表征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8 程序升温还原(H_2-TPR)表征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9 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表征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0 N_2吸附-脱附表征第54页
    2.5 催化剂活性评价第54页
    2.6 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密度泛函理论(DFT)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交换相关能泛函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2.6.3 CASTEP模块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2.6.4 计算方法第56页
    本章参考文献第56-59页
第三章 定向同晶取代法制备纯(Cu,Zn)_2(CO_3)(OH)_2过程研究第59-87页
    3.1 定向同晶取代法制备(Cu,Zn)_2(CO_3)(OH)_2微观结构第60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AAS元素分析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XRD结构分析第61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TG-DTG热稳定性分析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FT-IR红外分析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SEM和TEM形貌分析第70-71页
    3.2 微波辐射对同晶取代制备(Cu,Zn)_2(CO_3)(OH)_2过程的影响第71-75页
    3.3 (Cu,Zn)_2(CO_3)(OH)_2焙烧制备CuO/ZnO催化剂结构及性能第75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催化剂XRD分析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催化剂织构性质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催化剂H_2-TPR分析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催化剂XPS分析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催化剂TEM表征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催化性能第81-82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82-83页
    本章参考文献第83-87页
第四章 Zn掺杂Cu_2(CO_3)(OH)_2的能量、结构及电子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第87-105页
    4.1 计算模型第88-89页
    4.2 形成能与稳定性第89-92页
    4.3 结构性质第92-94页
    4.4 电子性质第94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Mulliken电荷布居分析第94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态密度和分波态密度第98-100页
    4.5 小结第100-101页
    本章参考文献第101-105页
第五章 纯物相(Cu,Zn)_5(CO_3)_2(OH)_6的制备过程及其结构性质研究第105-129页
    5.1 pH值对同晶取代过程的影响第105-108页
    5.2 Cu/Zn原料比对同晶取代制备(Cu,Zn)_5(CO_3)_2(OH)_6过程的影响第108-11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AAS元素分析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XRD结构分析第109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TG-DTG热稳定性分析第111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UV-vis吸收光谱分析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FT-IR红外分析第115-11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TEM形貌分析第117-118页
    5.3 微波辐射对制备(Cu,Zn)_5(CO_3)_2(OH)_6同晶取代过程的影响第118-120页
    5.4 (Cu,Zn)_5(CO_3)_2(OH)_6材料焙烧后催化剂结构及性能第120-12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催化剂XRD分析第120-12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催化剂织构性质第12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催化剂H_2-TPR分析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催化剂XPS分析第123-12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催化性能第124-125页
    5.5 小结第125-126页
    本章参考文献第126-129页
第六章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(Cu_x,Zn_(1-x)_5(CO_3)_2(OH)_6体系的能量、结构及电子性质第129-149页
    6.1 计算模型第129-130页
    6.2 (Cu_xZn_(1-x)(CO_3)_2(OH)_6体系的形成能及稳定性第130-134页
    6.3 体系的结构性质分析第134-137页
    6.4 体系的电子性质第137-144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Mulliken电荷布居分析第137-14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态密度第142-144页
    6.5 小结第144-145页
    本章参考文献第145-149页
第七章 总结第149-153页
    7.1 主要结论第149-151页
    7.2 创新点第151页
    7.3 工作展望第151-153页
致谢第153-155页
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第155-157页

论文共15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塔河原油常压闪蒸—异戊烷熔剂脱沥青组合工艺技术研究
下一篇:内侧隔核神经元调制海马场电位节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