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政审判中的依宪解释
| 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一、引 言 | 第9-15页 |
| (一)问题缘起 | 第9-10页 |
| (二)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| (三)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| 二、晨光初现的依宪解释 | 第15-28页 |
| (一)从宪法司法化到合宪性解释 | 第15-19页 |
| 1.“齐玉苓案”前后的宪法司法化研究 | 第15-17页 |
| 2.“齐玉苓案批复”被废止与合宪性解释正式亮相 | 第17-19页 |
| (二)合宪性解释:一场美丽的误解 | 第19-24页 |
| 1. 对合宪性解释的理解分歧 | 第19-21页 |
| 2. 合宪性解释还是基于宪法的解释? | 第21-23页 |
| 3. 依宪解释的提出与概念界定 | 第23-24页 |
| (三)依宪解释在行政审判中的初步实践 | 第24-28页 |
| 1. 行政审判应用宪法的现状 | 第24-26页 |
| 2. 行政审判应用宪法实践存在的问题 | 第26-28页 |
| 三、行政审判中依宪解释的必要性、合法性与限度 | 第28-41页 |
| (一)行政审判中依宪解释的必要性 | 第28-31页 |
| 1. 权利周全保护的需要 | 第28-29页 |
| 2. 增强裁判说理的需要 | 第29-31页 |
| 3. 宪法实施的内在需要 | 第31页 |
| (二)宪法是行政审判说理的论据 | 第31-34页 |
| 1. 宪法对行政审判具有拘束力 | 第31-33页 |
| 2. 宪法作为行政审判说理的论据 | 第33-34页 |
| (三)行政审判法官有权解释宪法和法律 | 第34-38页 |
| 1. 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权未垄断 | 第34-36页 |
| 2. 无权解释则无从司法 | 第36-38页 |
| (四)行政审判中依宪解释的限度 | 第38-41页 |
| 1. 依宪解释不能作违宪审查 | 第38-39页 |
| 2. 依宪解释在法律续造上的限度 | 第39-41页 |
| 四、“宪”的概念与依宪解释在行政审判中的应用 | 第41-57页 |
| (一)依宪解释中“宪”的概念 | 第41-45页 |
| 1.“五四宪法”作为依据的讨论 | 第41-43页 |
| 2. 宪法文本 | 第43-44页 |
| 3. 宪法的原则与精神 | 第44-45页 |
| (二)依宪解释在受案范围上的应用 | 第45-48页 |
| 1. 受案范围对“合法权益”构成限制 | 第45-47页 |
| 2. 通过依宪解释扩张受案范围 | 第47-48页 |
| (三)依宪解释在裁判说理上的应用 | 第48-51页 |
| 1. 事实解释型依宪解释的应用 | 第48-49页 |
| 2. 法律解释型依宪解释的应用 | 第49-51页 |
| (四)依宪解释在判决上的应用之讨论 | 第51-52页 |
| (五)法益衡量:应用依宪解释的重要方法 | 第52-57页 |
| 1. 依宪解释法益衡量的两个先决问题 | 第52-53页 |
| 2. 依宪解释法益衡量的具体应用 | 第53-57页 |
| 五、结 语 | 第57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6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发表的论文 | 第66-67页 |
| 致谢 | 第67-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