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会发展视角下对流浪老人返乡的介入研究--以***救助项目为例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一、绪论 | 第9-15页 |
| (一)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| (二)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| (三) 文献综述 | 第10-12页 |
| 1、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2、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3、文献述评 | 第12页 |
| (四)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2-13页 |
| 1、临时救助 | 第12-13页 |
| 2、流浪受助老人 | 第13页 |
| 3、回归社会 | 第13页 |
| (五) 研究思路 | 第13-14页 |
| (六)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| 二、流浪老人的现状和回归分析 | 第15-21页 |
| (一) 流浪老人的现状 | 第15-16页 |
| (二) 流浪老人的困境 | 第16-18页 |
| 1、基本困境 | 第16页 |
| 2、老人的自我效能感明显不足 | 第16-17页 |
| 3、人际关系层面的权力缺失 | 第17页 |
| 4、社会政策的缺失阻碍流浪老人回归社会 | 第17-18页 |
| (三) 流浪老人的回归性需求分析 | 第18-19页 |
| 1、物质层面需求 | 第18页 |
| 2、精神心理需求 | 第18页 |
| 3、养老服务需求 | 第18-19页 |
| (四) 介入的社会工作理论依据 | 第19-21页 |
| 1、增能理论 | 第19页 |
| 2、需求层次理论 | 第19-20页 |
| 3、叙事治疗理论 | 第20页 |
| 4、问题解决理论 | 第20-21页 |
| 三、问题解决模式在流浪老人返乡过程中的应用 | 第21-24页 |
| (一) 流浪老人的基本情况 | 第21-22页 |
| (二) 问题解决模式内涵 | 第22页 |
| (三) 流浪老人问题分析 | 第22-23页 |
| 1、防御心理强 | 第22页 |
| 2、消极的自我及社会认同 | 第22-23页 |
| 3、逃避社会与家庭 | 第23页 |
| (四) 形成服务目标 | 第23页 |
| (五) 制定服务计划 | 第23-24页 |
| 四、社会工作者介入流浪老人返乡的个案过程 | 第24-39页 |
| (一) 搭建专业关系的接触阶段 | 第24-30页 |
| 1、第一次介入工作 | 第24-25页 |
| 2、第二次介入工作 | 第25-28页 |
| 3、第三次介入工作 | 第28-30页 |
| (二) 进行评价判断的确立阶段 | 第30-35页 |
| 1、第四次介入工作 | 第30-32页 |
| 2、第五次介入工作 | 第32-35页 |
| (三) 执行计划的行动阶段 | 第35-37页 |
| 1、第六次介入工作概述 | 第35-36页 |
| 2、第七次介入工作 | 第36-37页 |
| (四) 个案服务的后续跟进 | 第37-39页 |
| 五、对流浪老人返乡过程的总结反思 | 第39-44页 |
| (一) 关于流浪老人返乡问题的总结 | 第39-40页 |
| (一) 对流浪老人老人返乡现状的反思 | 第40-44页 |
| 1、宏观层面 | 第40-42页 |
| 2、中观层面 | 第42页 |
| 3、微观层面 | 第42-44页 |
| 六、结语 | 第44-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47-48页 |
| 致谢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