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3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1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3-15页 |
1.2.3 研究评述 | 第15页 |
1.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.1 研究的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2 研究的方法 | 第16页 |
1.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6-18页 |
1.4.1 可能的创新 | 第16-17页 |
1.4.2 不足之处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| 第18-21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18-19页 |
2.1.1 农产品安全的基本内涵 | 第18页 |
2.1.2 农产品安全的主要特征 | 第18页 |
2.1.3 农户行为的基本内涵 | 第18页 |
2.1.4 规模经济的基本内涵 | 第18-19页 |
2.2 基础理论 | 第19-21页 |
2.2.1 农产品食品安全理论 | 第19页 |
2.2.2 农户生产行为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2.3 经济外部性理论 | 第20页 |
2.2.4 利益最大化理论 | 第20-21页 |
第3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视角下宁远县农户生产现状分析 | 第21-26页 |
3.1 宁远县概况 | 第21页 |
3.2 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农户行为调查样本来源 | 第21页 |
3.3 样本特征描述 | 第21-23页 |
3.3.1 性别结构 | 第22页 |
3.3.2 文化程度 | 第22页 |
3.3.3 种植农产品时间 | 第22页 |
3.3.4 年龄情况 | 第22页 |
3.3.5 耕地面积 | 第22-23页 |
3.3.6 成本收益情况 | 第23页 |
3.4 农产品种植农户安全生产行为分析 | 第23-26页 |
3.4.1 施肥行为 | 第23-24页 |
3.4.2 施药行为 | 第24页 |
3.4.3 技术操作水平 | 第24-25页 |
3.4.4 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 | 第25-26页 |
第4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视角下宁远县农户生产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| 第26-31页 |
4.1 主要问题 | 第26-28页 |
4.1.1 农户的农产品安全意识淡薄 | 第26页 |
4.1.2 农户种植规模小、生产经营分散 | 第26-27页 |
4.1.3 农户对生产投入不足 | 第27-28页 |
4.1.4 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 | 第28页 |
4.1.5 农资经营混乱,市场管理不到位,影响农户安全生产 | 第28页 |
4.2 主要原因 | 第28-31页 |
4.2.1 内部因素 | 第28-29页 |
4.2.2 外部因素 | 第29-31页 |
第5章 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户生产行为的经验与借鉴 | 第31-39页 |
5.1 国外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及经验总结 | 第31-36页 |
5.1.1 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 | 第31-34页 |
5.1.2 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规制的经验总结 | 第34-36页 |
5.2 国内引导农户安全生产的主要措施 | 第36-39页 |
5.2.1 提高农户生产农产品的种植意愿 | 第36-37页 |
5.2.2 防范农户农产品生产中的道德风险行为 | 第37-39页 |
第6章 改进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政策建议 | 第39-43页 |
6.1 加强对农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教育与生产能力 | 第39页 |
6.2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的研究、开发与示范推广 | 第39页 |
6.3 加强市场监管和政策扶持,规范和引导农户安全生产 | 第39-40页 |
6.4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 | 第40-41页 |
6.5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组织创新 | 第41页 |
6.6 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家庭农场白检中心 | 第41-42页 |
6.7 增强种子经销商的科学引导作用 | 第42页 |
6.8 加强农户自身道德意识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规范引导作用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6页 |
附录: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农户行为调查问卷 | 第46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