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31页 |
1.1 心血管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 | 第11-12页 |
1.2 低密度脂蛋白 | 第12-14页 |
1.3 降血脂治疗的方案 | 第14-15页 |
1.4 低密度脂蛋白血液净化疗法 | 第15-19页 |
1.4.1 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法(DFPP) | 第16页 |
1.4.2 免疫吸附法(IA) | 第16-17页 |
1.4.3 肝素诱导体外LDL沉淀法(HELP) | 第17-18页 |
1.4.4 硫酸右旋糖酐吸附法(DSA) | 第18页 |
1.4.5 聚丙烯酸系列全血灌流分离法(DALI) | 第18-19页 |
1.4.6 硫酸右旋糖酐系列全血灌流分离法(Liposorber D) | 第19页 |
1.5 低密度脂蛋白吸附分离材料 | 第19-23页 |
1.5.1 基材的选择 | 第19-21页 |
1.5.2 配基的选择 | 第21-22页 |
1.5.3 配基的固定方法 | 第22-23页 |
1.6 多巴胺的氧化聚合及其应用 | 第23-29页 |
1.6.1 多巴胺氧化聚合的原理 | 第24-25页 |
1.6.2 聚多巴胺的性质 | 第25-27页 |
1.6.3 多巴胺及其聚合物在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 | 第27-29页 |
1.7 课题提出 | 第29-30页 |
1.8 研究内容 | 第30-31页 |
1.8.1 肝素与多巴胺共沉积制备低密度脂蛋白亲和表面 | 第30页 |
1.8.2 初步探究糖基对低密度脂蛋白识别作用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31-41页 |
2.1 主要实验材料 | 第31-32页 |
2.2 主要实验仪器 | 第32页 |
2.3 聚多巴胺/肝素共沉积模型表面的构建 | 第32-33页 |
2.3.1 基材的预处理 | 第32-33页 |
2.3.2 聚多巴胺/肝素共沉积样品的制备 | 第33页 |
2.4 自组装单分子层模型表面的构建 | 第33-34页 |
2.4.1 自组装单分子层的制备 | 第33-34页 |
2.4.2 脱乙酰化过程 | 第34页 |
2.5 模型表面的表征 | 第34-36页 |
2.5.1 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 | 第34-35页 |
2.5.2 水接触角(WCA) | 第35页 |
2.5.3 原子力显微镜(AFM) | 第35-36页 |
2.5.4 椭圆偏振光谱(ELM) | 第36页 |
2.5.5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(FESEM) | 第36页 |
2.6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 | 第36-39页 |
2.6.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(SPR) | 第36-38页 |
2.6.2 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(QCM-D) | 第38页 |
2.6.3 圆二色谱(CD) | 第38-39页 |
2.7 血小板粘附实验 | 第39-41页 |
第三章 聚多巴胺/肝素共沉积制备低密度脂蛋白亲和吸附表面 | 第41-55页 |
3.1 引言 | 第41页 |
3.2 聚多巴胺/肝素共沉积表面的组成和性质 | 第41-47页 |
3.2.1 表面组成 | 第41-43页 |
3.2.2 薄膜厚度 | 第43-44页 |
3.2.3 表面形貌 | 第44-46页 |
3.2.4 亲水性 | 第46-47页 |
3.3 蛋白质吸附性能 | 第47-52页 |
3.3.1 单蛋白吸附 | 第47-49页 |
3.3.2 吸附选择性 | 第49-52页 |
3.4 血小板粘附实验 | 第52-5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四章 糖基/荷电复合模型表面的构建及其与低密度脂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| 第55-67页 |
4.1 引言 | 第55页 |
4.2 单分子层自组装模型表面的构建 | 第55-60页 |
4.2.1 混合自组装反应过程 | 第55-57页 |
4.2.2 自组装表面的组成分析 | 第57-59页 |
4.2.3 自组装表面的形貌分析 | 第59-60页 |
4.3 蛋白质吸附动力学 | 第60-63页 |
4.4 溶液中蛋白质与葡萄糖相互作用研究 | 第63-6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第五章 全文总结 | 第67-69页 |
5.1 主要结论 | 第67页 |
5.2 论文主要创新点 | 第67-68页 |
5.3 不足与展望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81页 |
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