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丙酸杆菌 | 第10-11页 |
1.1.1 丙酸杆菌的发现 | 第10页 |
1.1.2 丙酸杆菌的特性 | 第10页 |
1.1.3 丙酸杆菌的安全性 | 第10-11页 |
1.1.4 费氏丙酸杆菌的应用 | 第11页 |
1.2 5-氨基乙酰丙酸 | 第11-14页 |
1.2.1 5-氨基乙酰丙酸简介 | 第11-12页 |
1.2.2 5-氨基乙酰丙酸合成途径 | 第12-14页 |
1.3 5-ALA应用 | 第14页 |
1.3.1 5-ALA在医药中的应用 | 第14页 |
1.3.2 5-ALA在农业中的应用 | 第14页 |
1.4 HemB蛋白可控降解载体的构建 | 第14-16页 |
1.5 本课题立体依据及目的 | 第16-17页 |
1.6 实验构建策略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费氏丙酸杆菌—大肠杆菌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18-32页 |
2.1 材料 | 第18-20页 |
2.1.1 菌株及载体 | 第18页 |
2.1.2 实验试剂 | 第18-19页 |
2.1.3 实验仪器 | 第19-20页 |
2.1.4 培养基的配置 | 第20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20-32页 |
2.2.1 PCR引物设计 | 第20-21页 |
2.2.2 丙酸杆菌和大肠杆菌DH5α的培养 | 第21页 |
2.2.3 丙酸杆菌基因的提取 | 第21-22页 |
2.2.4 丙酸杆菌DNA电泳检测 | 第22页 |
2.2.5 目的基因的扩增 | 第22-23页 |
2.2.6 PCR产物的电泳检测及纯化 | 第23页 |
2.2.7 纯化产物与pMD19-T-Vector的连接 | 第23页 |
2.2.8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23-24页 |
2.2.9 连接产物的转化及筛选 | 第24页 |
2.2.10 重组质粒的提取 | 第24-25页 |
2.2.11 目的片段与pKHEM04的双酶切 | 第25-26页 |
2.2.13 目的片段HemB1与质粒pKHEM04的连接 | 第26页 |
2.2.14 重组质粒pKHEM04-hemB1的转化及蓝白斑筛选 | 第26页 |
2.2.15 重组质粒pKHEM04-hemB1的双酶切 | 第26-27页 |
2.2.16 目的片段ssrA与重组质粒pKHEM04-hemB1的连接 | 第27-28页 |
2.2.17 重组质粒pKHEM04-hemB1-ssrA和pKHEM04-hemB1的提取及双酶切 | 第28-29页 |
2.2.18 重组质粒pKHEM04-hemB1-ssrA和pKHEM04-hemB1电转化 | 第29页 |
2.2.19 电转化后pKHEM04-hemB1-ssrA和pKHEM04-hemB1双酶切验证 | 第29页 |
2.2.20 SDS-PAGE电泳检测 | 第29-30页 |
2.2.21 粗酶液制备 | 第30页 |
2.2.22 ALAD (HemB)酶活测定 | 第30页 |
2.2.23 5-ALA标准曲线的测定 | 第30-31页 |
2.3.24 5-ALA酶测定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| 第32-44页 |
3.1 丙酸杆菌DNA的提取 | 第32-33页 |
3.2 引物hemB1和ssrA的PCR检测 | 第33-34页 |
3.3 引物hemB1和ssrA的纯化电泳图 | 第34-35页 |
3.4 重组质粒转化后的蓝白斑筛选 | 第35-36页 |
3.5 hemB1和ssrA分别与pMD19-T-Vector连接的重组质粒提取 | 第36-37页 |
3.6 pKHEM04-hemB1的双酶切 | 第37-38页 |
3.7 pKHEM04-hemB1-ssrA重组质粒的双酶切 | 第38-39页 |
3.8 电转化后pKHEM04-hemB1-ssrA和pKHEM04-hemB1双酶切验证 | 第39-40页 |
3.9 ALAD (U)酶活测定 | 第40-41页 |
3.10 5-ALA含量测定 | 第41-42页 |
3.11 SDS-PAGE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12 讨论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4-46页 |
4.1 结论 | 第44页 |
4.2 展望 | 第44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0页 |
致谢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