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矿床学论文--矿床分类论文--燃料矿床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论文

黔西北古生界富有机质页岩含气特点及有利区优选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1 前言第11-20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项目依托第12-13页
    1.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外页岩气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区页岩气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5-16页
    1.3 主要研究内容第16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第16-17页
    1.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17-18页
    1.6 主要认识第18-20页
2 黔西北地区页岩发育地质背景第20-32页
    2.1 地层发育第20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震旦统陡山沱组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上奥陶统五峰组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上二叠统龙潭组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研究层位选取第26页
    2.2 构造背景第26-29页
    2.3 沉积环境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早寒武世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早志留世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晚二叠世第31-32页
3 黔西北地区页岩气有机地球化学条件第32-47页
    3.1 干酪根类型第32-33页
    3.2 有机碳含量第33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上二叠统龙潭组第37-40页
    3.3 有机质成熟度(Ro)第40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上二叠统龙潭组第44-47页
4 黔西北地区页岩气储集条件第47-56页
    4.1 矿物组分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上二叠统龙潭组第49-50页
    4.2 物性特征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上二叠统龙潭组第51页
    4.3 孔隙发育第51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上二叠统龙潭组第55-56页
5 黔西北地区页岩气含气特点及含气性评价第56-83页
    5.1 含气量分析方法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等温吸附法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测井解释法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现场解吸法第57-58页
    5.2 等温吸附特征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牛蹄塘组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龙马溪组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龙潭组第60-61页
    5.3 单井含气性评价第61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下寒武统牛蹄塘组-仁页2井单井含气评价第61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-习页1井单井含气评价第65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上二叠统龙潭组-西页1井单井含气评价第69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含气特点比较第73-75页
    5.4 含气量主要影响因素第75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吸附气含量控制因素第76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游离气含量控制因素第80-81页
    5.5 页岩气保存条件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区域盖层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构造演化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水文地质第82-83页
6 黔西北地区页岩气有利区优选第83-89页
    6.1 有利区优选方法及标准第83-84页
    6.2 有利区优选结果第84-8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上二叠统龙潭组第87-88页
    6.3 综合分析第88-89页
7 结论第89-91页
致谢第91-92页
参考文献第92-95页
附录第95页

论文共9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气区山西组页岩裂缝发育特征及分布预测
下一篇: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构造演化及沉积响应特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