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32页 |
·文献综述及选题依据 | 第12-28页 |
·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| 第12-16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| 第16-27页 |
·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| 第27-28页 |
·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| 第28-29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28-29页 |
·研究的基本内容 | 第29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9-30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29-30页 |
·主要研究方法 | 第30页 |
·创新性研究成果 | 第30-32页 |
第2章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分析 | 第32-58页 |
·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| 第32-43页 |
·城市生态环境的内涵 | 第32-33页 |
·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| 第33-36页 |
·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内涵界定及目标 | 第36-37页 |
·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及角色定位 | 第37-42页 |
·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基本特征 | 第42-43页 |
·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 | 第43-51页 |
·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43-44页 |
·环境经济学理论 | 第44-45页 |
·生态经济学理论 | 第45-47页 |
·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| 第47-50页 |
·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| 第50-51页 |
·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耦合机理 | 第51-54页 |
·现代城市在生态环境治理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| 第54-56页 |
·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和战略意义 | 第56-58页 |
第3章 天津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现状与模式选择 | 第58-89页 |
·天津城市环境污染状况治理比较分析 | 第58-62页 |
·天津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| 第62-66页 |
·天津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宏观环境 | 第66-69页 |
·天津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有利因素 | 第69-72页 |
·天津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压力 | 第72-74页 |
·加快推进天津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、紧迫性分析 | 第74-76页 |
·美国、德国、日本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| 第76-86页 |
·美国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做法 | 第76-79页 |
·德国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做法 | 第79-82页 |
·日本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做法 | 第82-83页 |
·美国、德国、日本等国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启示与借鉴 | 第83-86页 |
·天津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发展方向与模式选择 | 第86-89页 |
第4章 碳排放区域比较与天津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| 第89-107页 |
·天津、上海、北京碳排放的区域比较 | 第89-93页 |
·天津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| 第93-102页 |
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依据 | 第93-94页 |
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在环境治理中的地位 | 第94页 |
·天津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 | 第94-102页 |
·天津碳排放情况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相关性分析 | 第102页 |
·低碳视角下天津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探索 | 第102-106页 |
·形成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法宝 | 第106-107页 |
第5章 低碳经济的发展及作用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内在逻辑 | 第107-130页 |
·低碳经济的基本内容 | 第107-113页 |
·低碳经济的产生背景 | 第107-109页 |
·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内容和遵循的规律 | 第109-113页 |
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属性分析 | 第113-116页 |
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| 第113-114页 |
·低碳经济发展的经济属性分析 | 第114-116页 |
·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| 第116-121页 |
·生态足迹理论 | 第116-118页 |
·脱钩发展理论 | 第118-120页 |
·“城市矿山”理论 | 第120-121页 |
·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驱动因素 | 第121-125页 |
·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| 第121-122页 |
·发展低碳经济的驱动因素 | 第122-125页 |
·低碳经济发展作用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内在逻辑 | 第125-128页 |
·发展低碳经济对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作用分析 | 第125-127页 |
·低碳经济发展作用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一般机理 | 第127-128页 |
·低碳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化发展关系辨析 | 第128-130页 |
第6章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及在天津的实践 | 第130-154页 |
·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内容 | 第130-141页 |
·生态城市的本质和特征 | 第130-133页 |
·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 | 第133-138页 |
·生态城市建设的测度 | 第138-140页 |
·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化治理目标的有效载体 | 第140-141页 |
·低碳生态城市的基本内容 | 第141-145页 |
·低碳生态城市的科学界定 | 第141-142页 |
·低碳生态城市的类型 | 第142-144页 |
·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现实价值 | 第144-145页 |
·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经济学透视 | 第145-148页 |
·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供给需求平衡性分析 | 第145-146页 |
·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成本效益分析 | 第146-148页 |
·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产品市场研究 | 第148页 |
·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基本目标与实施步骤 | 第148-149页 |
·天津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—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 | 第149-154页 |
·中新天津生态城项目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49-150页 |
·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确立 | 第150页 |
·中新天津生态城项目主要规划措施与低碳生态化实践 | 第150-154页 |
第7章 以低碳经济发展带动天津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的路径研究 | 第154-169页 |
·以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理念引领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是前提 | 第154-155页 |
·做好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战略规划是先导 | 第155-159页 |
·科学编制城市低碳型产业体系建设规划 | 第155-156页 |
·研究制定城市低碳交通发展建设规划 | 第156-157页 |
·加快制定城市低碳物流系统建设规划 | 第157页 |
·积极落实城市低碳能源体系建设规划 | 第157-158页 |
·大力推进城市低碳建筑建设规划 | 第158-159页 |
·持续推进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技术创新是支撑 | 第159-162页 |
·低碳技术的内涵和类型 | 第159-160页 |
·开发低碳技术的应用价值 | 第160-162页 |
·推动开发创新低碳技术的主要措施 | 第162页 |
·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是保障 | 第162-165页 |
·建立健全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低碳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| 第163页 |
·构建鼓励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 | 第163页 |
·强化以节能减排评价考核为基础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| 第163-164页 |
·积极构建低碳生态环保长效监管机制 | 第164页 |
·健全低碳生态环保投入体系,推行生态补偿制度 | 第164-165页 |
·以低碳型项目实施为基点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| 第165-166页 |
·倡导城市低碳消费模式是重要内容 | 第166-167页 |
·大力开展植树造林、增强林业碳汇能力是重要载体 | 第167-168页 |
·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是必要步骤 | 第168-169页 |
第8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169-171页 |
致谢 | 第171-1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2-182页 |
附录 | 第182-1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