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1 绪论 | 第11-29页 |
·地下水中砷的来源、形态和毒性 | 第11-13页 |
·高砷地下水的分布和水质特征 | 第13-16页 |
·高砷地下水的分布 | 第13-14页 |
·高砷地下水的水质特征 | 第14-16页 |
·地下水中砷的去除技术 | 第16-25页 |
·吸附法 | 第16-18页 |
·混凝沉淀 | 第18-19页 |
·离子交换法 | 第19页 |
·植物修复技术 | 第19-24页 |
·超累积植物去除水中的砷 | 第20-23页 |
·水生植物对砷的去除 | 第23-24页 |
·存在的问题 | 第24-25页 |
·同时去除砷和氟的技术 | 第25-26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6-27页 |
·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27-29页 |
·研究的内容 | 第27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7-29页 |
2 材料和方法 | 第29-35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9-31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1页 |
·测定方法 | 第31-34页 |
·植物样品总砷的测定 | 第31-33页 |
·植物样品形态砷的测定 | 第33页 |
·植物样中氟的测定 | 第33-34页 |
·水中砷的测定 | 第34页 |
·水中氟的测定 | 第34页 |
·数据统计分析 | 第34-35页 |
3 水培条件下蜈蚣草的砷累积性 | 第35-43页 |
·实验设计 | 第35-37页 |
·鞭叶耳蕨对砷的累积性研究 | 第35-36页 |
·16 天内和 1 天内蜈蚣草对砷的累积效应 | 第36-37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7-42页 |
·24 小时内和 16 天内蜈蚣草除砷效果 | 第37-39页 |
·水中砷浓度变化 | 第37-39页 |
·蜈蚣草中砷累积分析 | 第39页 |
·鞭叶耳蕨的砷累积性 | 第39-40页 |
·水中砷浓度变化 | 第39-40页 |
·植物中砷累积量 | 第40页 |
·不同取样点的砷浓度 | 第40-4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4 氟对蜈蚣草累积砷的影响 | 第43-61页 |
·实验设计 | 第43-44页 |
·蜈蚣草的耐氟性预实验 | 第43页 |
·氟对蜈蚣草累积砷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·氟浓度对蜈蚣草累积砷的影响 | 第44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4-59页 |
·蜈蚣草的耐氟性及对氟的累积性 | 第44-45页 |
·氟对蜈蚣草除砷的影响 | 第45-49页 |
·砷-氟共存氟对蜈蚣草生物量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·砷-氟共存氟对蜈蚣草吸收砷的影响 | 第46-49页 |
·氟浓度对蜈蚣草累积砷的影响 | 第49-57页 |
·氟浓度对蜈蚣草生物量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·氟浓度对蜈蚣草累积砷的影响 | 第51-57页 |
·营养液和去离子水中蜈蚣草除砷的比较 | 第57-59页 |
·砷累积量比较 | 第57-58页 |
·砷转移系数比较 | 第58-59页 |
·蜈蚣草对氟的累积能力分析 | 第5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5 蜈蚣草除砷过程中砷形态的变化 | 第61-71页 |
·实验设计 | 第61-62页 |
·蜈蚣草存在下溶液中砷形态的转化 | 第61页 |
·初始砷形态对蜈蚣草中砷形态分布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62-69页 |
·溶液中 As(Ⅲ)的氧化和 As(Ⅴ)的还原 | 第62-65页 |
·As(Ⅲ)处理的溶液中 As(Ⅲ)的氧化 | 第62-63页 |
·As(Ⅲ)处理的溶液中 As(Ⅴ)浓度的变化 | 第63-65页 |
·As(Ⅴ)处理的溶液中砷形态的变化 | 第65页 |
·蜈蚣草体内砷形态分布 | 第65-69页 |
·不同处理下蜈蚣草体内砷形态分布 | 第65-66页 |
·氟浓度对植物体内形态砷分布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·初始 As 形态不同对蜈蚣草不同部位形态砷分布的影响 | 第67-6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6 蜈蚣草人工湿地除砷实验 | 第71-77页 |
·简介 | 第71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71-73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73-75页 |
·不同取样口的砷浓度变化和系统除砷率 | 第73-74页 |
·基质和蜈蚣草在除砷中的作用 | 第74页 |
·植物中砷含量 | 第74-7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5-77页 |
7 结论与建议 | 第77-79页 |
·结论 | 第77-78页 |
·创新点 | 第78页 |
·建议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7页 |
致谢 | 第87-88页 |
附录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