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英文缩略词表 | 第12-13页 |
引言 | 第13-16页 |
课题资助 | 第16-17页 |
第一部分: 艾灸与针刺对局部穴区组织免疫相关细胞影响的差异性研究 | 第17-33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18-23页 |
1.1 材料 | 第18-19页 |
1.1.1 实验动物 | 第18页 |
1.1.2 主要器械 | 第18页 |
1.1.3 主要试剂 | 第18-19页 |
1.2 方法 | 第19-23页 |
1.2.1 动物分组 | 第19页 |
1.2.2 模型制备 | 第19页 |
1.2.3 干预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2.4 实验步骤 | 第20页 |
1.2.5 肥大细胞甲苯胺蓝染色 | 第20-21页 |
1.2.6 梅克尔细胞标记物检测 | 第21-22页 |
1.2.7 实验技术路线 | 第22页 |
1.2.8 统计学方法 | 第22-23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3-31页 |
2.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| 第23页 |
2.2 各组大鼠平均体重比较 | 第23-24页 |
2.3 各组大鼠胃组织病理学结果 | 第24-25页 |
2.4 各组大鼠局部穴区组织肥大细胞的计数 | 第25-27页 |
2.4.1 各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肥大细胞甲苯胺蓝染色结果 | 第25-26页 |
2.4.2 各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肥大细胞计数结果 | 第26-27页 |
2.5 各组大鼠局部穴区组织梅克尔细胞功能变化 | 第27-31页 |
2.5.1 各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梅克尔细胞标记物CK18兔疫组化结果 | 第27-28页 |
2.5.2 各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梅克尔细胞标记物CK19免疫组化结果 | 第28页 |
2.5.3 各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梅克尔细胞标记物CK20免疫组化结果 | 第28-29页 |
2.5.4 各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梅克尔细胞标记物CK18、CK19、CK20免疫组化IOD值分析 | 第29-31页 |
3 讨论 | 第31-33页 |
3.1 艾灸与针刺对局部穴区组织肥大细胞的影响 | 第31页 |
3.2 艾灸与针刺对局部穴区组织梅克尔细胞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第二部分: 艾灸与针刺对局部穴区组织免疫相关因子影响的差异性研究 | 第33-5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4-38页 |
1.1 材料 | 第34-35页 |
1.1.1 实验动物 | 第34页 |
1.1.2 主要器械 | 第34页 |
1.1.3 主要试剂 | 第34-35页 |
1.2 方法 | 第35-38页 |
1.2.1 动物分组 | 第35页 |
1.2.2 模型制备 | 第35-36页 |
1.2.3 干预方法 | 第36页 |
1.2.4 实验步骤 | 第36-37页 |
1.2.5 实验技术路线 | 第37页 |
1.2.6 统计学方法 | 第37-38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9页 |
2.1 各组大鼠局部穴区组织神经肽变化 | 第38-42页 |
2.1.1 各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SP免疫组化结果 | 第38页 |
2.1.2 各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CGRP免疫组化结果 | 第38-39页 |
2.1.3 各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NPY免疫组化结果 | 第39-40页 |
2.1.4 各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缓激肽免疫组化结果 | 第40页 |
2.1.5 各组大鼠穴区组织中P物质、CGRP、NPY、缓激肽免疫组化IOD分析 | 第40-42页 |
2.2 各组大鼠局部穴区组织组胺受体的表达 | 第42-44页 |
2.2.1 各组大鼠穴区组织中HRH2表达免疫组化结果 | 第42-43页 |
2.2.2 各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HRH2免疫组化IOD分析 | 第43-44页 |
2.3 各组大鼠穴区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| 第44-49页 |
2.3.1 各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IL-1β免疫组化结果 | 第44页 |
2.3.2 各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IL-6免疫组化结果 | 第44-45页 |
3.2.3 各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IL-10免疫组化结果 | 第45-46页 |
3.2.4 各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IL-18免疫组化结果 | 第46页 |
3.2.5 各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TNF-α免疫组化结果 | 第46-47页 |
3.2.6 各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炎性细胞因子免疫组化IOD分析 | 第47-49页 |
3 讨论 | 第49-52页 |
3.1 艾灸与针刺对局部穴区组织神经肽的影响 | 第49页 |
3.2 艾灸与针刺对局部穴区组织组胺受体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3.3 艾灸与针刺对局部穴区组织炎症因子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第三部分: 针刺与艾灸对局部穴区组织代谢影响的差异性研究 | 第52-83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3-58页 |
1.1 材料 | 第53-54页 |
1.1.1 实验动物 | 第53页 |
1.1.2 主要器械 | 第53页 |
1.1.3 主要试剂 | 第53-54页 |
1.2 方法 | 第54-58页 |
1.2.1 动物分组 | 第54-55页 |
1.2.2 模型制备 | 第55页 |
1.2.3 干预方法 | 第55页 |
1.2.4 核磁样品的制备 | 第55-56页 |
1.2.5 样品1H NMR氢谱采集及处理 | 第56-57页 |
1.2.6 实验技术路线 | 第57页 |
1.2.7 统计学方法 | 第57-58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8-80页 |
2.1 各组大鼠核磁共振氢谱图及代谢物指认 | 第58-59页 |
2.2 CAG模型大鼠局部穴区组织代谢模式分析及差异性代谢物分析 | 第59-63页 |
2.2.1 CAG模型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代谢模式分析 | 第59-61页 |
2.2.2 CAG模型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差异性代谢物分析 | 第61-62页 |
2.2.3 CAG模型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代谢物单变量方差分析 | 第62-63页 |
2.2.4 CAG模型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的OR-STOCSY结果 | 第63页 |
2.3 针刺对正常大鼠局部穴区组织代谢的影响 | 第63-67页 |
2.3.1 正常+针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代谢模式分析 | 第63-65页 |
2.3.2 正常+针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差异性代谢物分析 | 第65-66页 |
2.3.3 正常+针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代谢物单变量方差分析 | 第66-67页 |
2.3.4 正常+针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的OR-STOCSY结果 | 第67页 |
2.4 艾灸对正常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代谢的影响 | 第67-71页 |
2.4.1 正常+灸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代谢模式分析 | 第67-69页 |
2.4.2 正常+灸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差异性代谢物分析 | 第69-70页 |
2.4.3 正常+灸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代谢物单变量方差分析 | 第70页 |
2.4.4 正常+灸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的OR-STOCSY结果 | 第70-71页 |
2.5 针刺对模型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代谢的影响 | 第71-75页 |
2.5.1 模型+针组与模型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代谢模式分析 | 第71-72页 |
2.5.2 模型+针组与模型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差异性代谢物分析 | 第72-74页 |
2.5.3 模型+针组与模型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代谢物单变量方差分析 | 第74页 |
2.5.4 模型+针组与模型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的OR-STOCSY结果 | 第74-75页 |
2.6. 艾灸对模型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代谢的影响 | 第75-80页 |
2.6.1 模型+灸组与模型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代谢模式分析 | 第75-76页 |
2.6.2 模型+灸组与模型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差异性代谢物分析 | 第76-78页 |
2.6.3 模型+灸组与模型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代谢物单变量方差分析 | 第78页 |
2.6.4 模型+灸组与模型组大鼠“足三里”穴区组织的OR-STOCSY结果 | 第78-80页 |
3 讨论 | 第80-83页 |
3.1 艾灸与针刺对大鼠正常状态下穴区组织代谢的差异性影响 | 第80-81页 |
3.2 艾灸与针刺对大鼠CAG病理状态下穴区组织代谢的差异性影响 | 第81-83页 |
第四部分: 全文讨论 | 第83-89页 |
1 艾灸与针刺是针灸学中各具优势的独立治疗方法 | 第83-84页 |
2 艾灸与针刺始动环节中的神经-内分泌-免疫网络结构与功能基础 | 第84-86页 |
3 艾灸与针刺作用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 | 第86-87页 |
4.艾灸与针刺局部作用机制的差异 | 第87-89页 |
4.1 局部作用机制中细胞层面的差异 | 第87页 |
4.2 局部作用机制中蛋白层面的差异 | 第87页 |
4.3 局部作用机制中代谢层面的差异 | 第87-89页 |
结论 | 第89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96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、参与课题、及获奖情况 | 第96-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