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

淤泥调质固化及固结体环境特性试验研究

论文创新点第5-6页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10页
1 绪论第15-2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淤泥处理处置现状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淤泥固化研究现状第17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淤泥固结体的环境特性研究现状第22-23页
    1.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3-24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技术路线第24-26页
2 淤泥的组成及基本性质第26-32页
    2.1 淤泥成因及类型第26页
    2.2 淤泥组成和成分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淤泥固相组成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淤泥水分构成第28-29页
    2.3 淤泥基本性质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含水率高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粒径极细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污染物多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压缩性大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强度低第31-32页
3 淤泥调质固化及环境特性试验方法第32-49页
    3.1 淤泥调质固化基本原理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水化反应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火山灰反应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离子交换反应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碳酸化反应第33页
    3.2 固化材料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水泥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粉煤灰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添加剂第36-37页
    3.3 试验淤泥样本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化学成分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固相组成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官能团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基本性质第40-41页
    3.4 试验方案第41-44页
    3.5 试验方法第44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固结体物理化学特性试验方法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固结体力学特性试验方法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固结体微观结构试验方法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固结体环境特性试验方法第47-49页
4 淤泥固结体物理化学特性研究第49-67页
    4.1 淤泥固结体含水率变化规律分析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粉煤灰掺量对含水率的影响分析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粉煤灰种类对含水率的影响分析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养护龄期对含水率的影响分析第52-53页
    4.2 淤泥固结体pH值变化规律分析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粉煤灰掺量对pH值的影响分析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粉煤灰种类对pH值的影响分析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养护龄期对pH值的影响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4.3 淤泥固结体钙离子浓度变化规律分析第57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钙离子浓度随粉煤灰掺量的变化规律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钙离子浓度随粉煤灰种类的变化规律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钙离子浓度随养护龄期的变化规律第60-61页
    4.4 淤泥固结体阳离子交换量变化规律分析第61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阳离子交换量随粉煤灰掺量的变化规律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阳离子交换量随粉煤灰种类的变化规律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阳离子交换量随养护龄期的变化规律第65-66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66-67页
5 淤泥固结体力学特性研究第67-80页
    5.1 单性材料作用效应研究第67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粉煤灰掺量对固结体强度的影响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粉煤灰种类对固结体强度的影响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养护龄期对固结体强度的影响第70-72页
    5.2 复合材料作用效应研究第72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添加剂掺量对固结体强度的影响第72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添加剂种类对固结体强度的影响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养护龄期对固结体强度的影响第77-78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78-80页
6 淤泥固结体微观特性及机理分析第80-98页
    6.1 淤泥固结体微观结构分析第80-89页
    6.2 固结体物理化学特性与力学特性的关系第89-9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强度与含水率的关系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强度与pH值的关系第90-9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强度与钙离子浓度的关系第92-9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强度与阳离子交换量的关系第94-96页
    6.3 淤泥固结体调质机理分析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物理机理第9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物理化学机理第9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化学机理第96-97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97-98页
7 淤泥固结体环境特性研究第98-110页
    7.1 固结体强度的变化规律第98-100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固结体强度随粉煤灰的变化规律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固结体强度随添加剂的变化规律第99-100页
    7.2 固结体浸出液pH值的变化规律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浸出液pH值随粉煤灰的变化规律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浸出液pH值随添加剂的变化规律第101页
    7.3 固结体浸出液COD值的变化规律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粉煤灰对有机物的固定效果第102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添加剂对有机物的固定效果第102-103页
    7.4 固结体浸出液总磷浓度的变化规律第103-106页
        7.4.1 粉煤灰对总磷的稳定效果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7.4.2 添加剂对总磷的稳定效果第105-106页
    7.5 固结体浸出液重金属铜浓度的变化规律第106-108页
        7.5.1 粉煤灰对重金属铜的固定作用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7.5.2 添加剂对重金属铜的固定作用第107-108页
    7.6 本章小结第108-110页
8 结论与展望第110-112页
    8.1 结论第110-111页
    8.2 展望第111-112页
参考文献第112-121页
致谢第121-122页
附录第122页

论文共12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热—水—力耦合条件下非饱和土的热传导特性及调控机理研究
下一篇: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2FeSiO4的合成与改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