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林业论文--造林学、林木育种及造林技术论文--宜林地论文

基于海量栅格数据的造林适宜性评价系统研究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8页
1 引言第8-17页
   ·研究背景第8-9页
   ·研究目的与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 ·研究目的第9页
     ·研究意义第9-10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-12页
     ·造林适宜性评价系统研究现状第10-11页
     ·海量栅格数据管理技术研究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2-17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第12-13页
     ·技术路线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·系统构建总体技术路线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·造林适宜性评价技术路线第14-17页
2 造林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第17-28页
   ·评价模型的建立第17-18页
     ·评价范围的选取第17页
     ·评价单元的确定第17-18页
     ·评价方法的选择第18页
   ·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18-27页
     ·评价指标选取与数据概况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·评价指标选取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·评价因子数据概括第21-22页
     ·评价因子隶属函数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·量化指标的隶属函数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·非量化指标的隶属度第23页
     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·层次分析法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·专家评分法第26-27页
   ·综合评价与区划第27-28页
     ·综合评价第27页
     ·区划与表达第27-28页
3 海量栅格数据管理技术研究第28-36页
   ·栅格数据的概述第28-30页
     ·栅格数据结构第28-29页
     ·栅格数据计算的种类与应用第29页
       ·叠加分析第29页
       ·分类统计第29页
     ·栅格数据采集第29-30页
   ·栅格数据库引擎理论与技术第30-34页
     ·分布式GIS技术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·分布式系统构建的必要性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·分布式GIS的三层体系结构第31页
     ·多分辨率栅格金字塔构建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·数据分块技术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·基于分块技术的栅格金字塔第32-33页
     ·海量栅格数据索引技术第33-34页
   ·海量空间数据一体化存储第34-36页
     ·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·面向对象模型的特点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·面向对象GIS数据模型第35页
     ·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库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·传统数据库的发展历程第35页
       ·对象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第35-36页
4 造林适宜性评价数据库设计第36-46页
   ·造林适宜性评价数据的特点第36页
     ·数据量大第36页
     ·多种类第36页
     ·多分辨率第36页
   ·系统数据库总体设计第36-39页
     ·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第37-38页
     ·数据库存储方案第38页
     ·表格清单第38-39页
   ·系统数据库详细设计第39-46页
     ·系统基础数据库第39-40页
     ·系统业务数据库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·空间数据库第40页
       ·属性数据库第40-41页
     ·系统支撑数据库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·维护数据库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·元数据库第42页
     ·数据结构设计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·空间数据库数据结构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·属性数据库数据结构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·维护数据库数据结构第44-46页
5 造林适宜性评价系统设计第46-62页
   ·系统总体设计第46-51页
     ·设计原则第46页
     ·系统总体框架第46-48页
     ·系统体系结构第48-49页
     ·系统运行环境设计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·网络与硬件环境设计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·软件环境设计第50-51页
   ·应用系统设计第51-57页
     ·基础地理信息管理子系统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·基础地理信息管理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·业务空间信息管理第53页
       ·树种信息管理第53页
     ·造林适宜性评价子系统第53-55页
     ·数据维护子系统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·基础地理数据维护第56页
       ·业务空间数据维护第56页
       ·树种数据维护第56-57页
     ·用户管理子系统第57页
   ·应用服务功能实现第57-61页
     ·基本地图操作第58页
     ·信息查询分析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·信息查询第58页
       ·空间分析第58-59页
     ·三维平台操作第59页
     ·资源评价管理第59-60页
     ·数据维护更新第60页
     ·元数据管理第60页
     ·多媒体管理第60-61页
   ·系统的特点第61-62页
     ·高效的数据访问第61页
     ·三维地图漫游第61-62页
6 结论与展望第62-64页
   ·研究工作总结第62页
   ·展望第62-64页
参考文献第64-68页
个人简介第68-69页
导师简介第69-70页
获得成果目录第70-71页
致谢第71页

论文共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黑里河天然油松林主要植物种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
下一篇:沽源县森林碳储量遥感动态监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