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2 SBS改性沥青老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 SBS改性沥青再生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1.4 SBS改性沥青的重复老化与再生的研究 | 第18-20页 |
1.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5.1 研究目的 | 第20页 |
1.5.2 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重复老化与再生对SBS改性沥青物理性能的影响 | 第21-42页 |
2.1 引言 | 第21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21-24页 |
2.2.1 实验原料 | 第21-22页 |
2.2.2 实验仪器 | 第22-23页 |
2.2.3 老化SBS改性沥青的制备 | 第23-24页 |
2.2.4 再生SBS改性沥青的制备 | 第24页 |
2.2.5 重复老化与再生SBS改性沥青的制备 | 第24页 |
2.3 物理性能测试 | 第24-26页 |
2.3.1 针入度 | 第24页 |
2.3.2 粘度 | 第24页 |
2.3.3 延度 | 第24-25页 |
2.3.4 软化点 | 第25-26页 |
2.4 结果与讨论 | 第26-40页 |
2.4.1 再生剂对重复老化与再生SBS改性沥青物理性能的影响 | 第26-33页 |
2.4.1.1 针入度 | 第26-27页 |
2.4.1.2 粘度 | 第27-29页 |
2.4.1.3 延度 | 第29-31页 |
2.4.1.4 软化点 | 第31-33页 |
2.4.2 不同老化条件下重复老化与再生对SBS改性沥青物理性能的影响 | 第33-40页 |
2.4.2.1 针入度 | 第33-34页 |
2.4.2.2 粘度 | 第34-36页 |
2.4.2.3 延度 | 第36-38页 |
2.4.2.4 软化点 | 第38-40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3章 重复老化与再生对SBS改性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 | 第42-59页 |
3.1 引言 | 第42-43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43-44页 |
3.2.1 实验原料 | 第43页 |
3.2.2 实验仪器 | 第43页 |
3.2.3 老化SBS改性沥青的制备 | 第43页 |
3.2.4 再生SBS改性沥青的制备 | 第43-44页 |
3.2.5 重复老化与再生SBS改性沥青的制备 | 第44页 |
3.3 流变性能测试 | 第44页 |
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44-57页 |
3.4.1 PAV老化条件下重复老化与再生对SBS改性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 | 第44-51页 |
3.4.1.1 复数模量( G*) | 第44-46页 |
3.4.1.2 相位角( δ ) | 第46-48页 |
3.4.1.3 疲劳因子(G*·sinδ) | 第48-51页 |
3.4.2 UV老化条件下重复老化与再生对SBS改性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 | 第51-57页 |
3.4.2.1 复数模量( G* ) | 第51-53页 |
3.4.2.2 相位角( δ ) | 第53-55页 |
3.4.2.3 疲劳因子(G*·sinδ) | 第55-5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第4章 重复老化与再生对SBS改性沥青结构的影响 | 第59-71页 |
4.1 引言 | 第59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59-60页 |
4.2.1 实验原料 | 第59页 |
4.2.2 实验仪器 | 第59页 |
4.2.3 老化SBS改性沥青的制备 | 第59-60页 |
4.2.4 再生SBS改性沥青的制备 | 第60页 |
4.2.5 重复老化与再生SBS改性沥青的制备 | 第60页 |
4.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(FTIR)测试 | 第60页 |
4.4 荧光显微镜测试 | 第60-61页 |
4.5 结果与讨论 | 第61-69页 |
4.5.1 红外光谱分析 | 第61-67页 |
4.5.2 荧光显微镜分析 | 第67-69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第5章 结论 | 第71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与专利 | 第78-79页 |
附录A: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