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层次遥感地质解译体系研究--以西昆仑地区的应用为例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0-31页 |
1.1 选题依据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遥感地质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29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28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8-29页 |
1.2.3 存在问题 | 第29页 |
1.3 研究总体设计 | 第29-31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29-30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30页 |
1.3.3 工作流程 | 第30-31页 |
第二章 多层次遥感地质解译体系的建立 | 第31-52页 |
2.1 遥感解译尺度研究 | 第31-37页 |
2.1.1 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简介 | 第31-32页 |
2.1.2 遥感解译尺度 | 第32-34页 |
2.1.3 影像空间分辨率与成图比例尺的关系 | 第34-37页 |
2.2 美国国家图像解译度分级标准(NIIRS) | 第37-45页 |
2.3 多层次遥感地质解译体系 | 第45-52页 |
2.3.1 多层次遥感地质解译体系的理论基础 | 第45-48页 |
2.3.2 遥感地质解译判据(标志) | 第48-52页 |
第三章 1:25万遥感地质解译体系 | 第52-59页 |
3.1 宏观遥感解译原则 | 第52-53页 |
3.2 区域构造格架构建 | 第53-55页 |
3.3 岩石地层影像单元划分 | 第55-59页 |
3.3.1 影像单元建立原则 | 第56页 |
3.3.2 影像单元的分类 | 第56-59页 |
第四章 1:5万精细遥感地质解译体系 | 第59-85页 |
4.1 精细遥感解译原则 | 第59-61页 |
4.2 微观构造特征解译 | 第61-65页 |
4.2.1 微观构造解译 | 第61-63页 |
4.2.2 构造变形的岩性地层效应 | 第63-64页 |
4.2.3 地层接触关系的高分影像表现 | 第64-65页 |
4.3 沉积岩单元分解 | 第65-74页 |
4.3.1 沉积岩岩性划分 | 第65-66页 |
4.3.2 沉积岩岩层微观解译 | 第66-74页 |
4.4 火成岩单元分解 | 第74-78页 |
4.4.1 火成岩岩性解译 | 第75页 |
4.4.2 侵入岩构造高分辨率影像特征 | 第75-78页 |
4.5 变质岩单元分解 | 第78-85页 |
4.5.1 变质岩区构造 | 第78-79页 |
4.5.2 变质岩岩性划分 | 第79-80页 |
4.5.3 低级变质岩区 | 第80-81页 |
4.5.4 高级变质岩区 | 第81-85页 |
第五章 优于1:1万成控矿要素提取 | 第85-98页 |
5.1 控矿构造要素提取 | 第85-92页 |
5.1.1 成矿有利构造部位 | 第86页 |
5.1.2 控矿构造的分类 | 第86-87页 |
5.1.3 控矿构造高分辨率影像特征 | 第87-92页 |
5.2 赋矿岩性信息提取 | 第92-93页 |
5.2.1 单一岩性单元 | 第93页 |
5.2.2 岩性组合单元 | 第93页 |
5.3 岩脉、岩墙信息提取 | 第93-98页 |
第六章 多层次遥感地质解译西昆仑应用 | 第98-130页 |
6.1 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 | 第98-104页 |
6.1.1 构造单元划分 | 第98-101页 |
6.1.2 区域地层 | 第101-102页 |
6.1.3 岩浆岩 | 第102-103页 |
6.1.4 区域矿产 | 第103-104页 |
6.2 1:25万遥感地质解译 | 第104-109页 |
6.2.1 研究区影像可解译程度分区 | 第104-106页 |
6.2.2 研究区构造格架 | 第106-107页 |
6.2.3 研究区岩性地层单元 | 第107-109页 |
6.3 1:5万精细遥感地质解译 | 第109-122页 |
6.3.1 断裂 | 第110-112页 |
6.3.2 节理 | 第112-113页 |
6.3.3 褶皱 | 第113-114页 |
6.3.4 沉积岩 | 第114-116页 |
6.3.5 变质岩 | 第116-118页 |
6.3.6 岩浆岩 | 第118-122页 |
6.4 1:1万成控矿要素解译 | 第122-130页 |
6.4.1 岩脉(岩墙) | 第123-126页 |
6.4.2 构造透镜体 | 第126页 |
6.4.3 和田玉成控矿要素提取 | 第126-130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30-132页 |
致谢 | 第132-1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3-1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