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风俗习惯论文--中国风俗习惯论文--各种风俗专志论文--婚姻、丧葬论文

烟台婚庆习俗及文化生态传承研究

致谢第5-7页
摘要第7-8页
Abstract第8-9页
第一章 前言第13-14页
第二章 烟台地区婚庆习俗的文化属性与典型特征分析第14-19页
    (一) 区域文化传承的儒家礼制为主导的文化属性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 烟台地区外部环境与社会基础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外部环境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社会基础第14页
    (二) 区域婚俗形态的多样化特征明显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 血缘婚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2. 抢婚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3. 童养婚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4. 冥婚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5. 入赘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6. 纳妾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7. 明媒正娶婚第16页
    (三) 婚庆习俗呈现以囍文化为核心的民间复合型文化内涵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 生殖繁衍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 祈福纳祥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3. 驱邪禳煞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4. 民间文化的综合展示第17页
    (四) 区域文化的多样性在婚庆习俗中表达明显的文化倾向性特征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 以蓬莱地区为代表的八仙文化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 以芝罘所城为代表的宗族文化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3. 以芝罘区为代表的开埠文化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4. 以牟平区为代表的道教文化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5. 以长岛、蓬莱、海阳、威海为代表的渔猎文化第18-19页
第三章 以“六礼”为核心的烟台地区传统婚俗程序的仪式化与程式化第19-27页
    (一) 烟台地区民间文化对六礼的公共认知第19页
    (二) 烟台地区传统婚俗的仪式化第19-20页
    (三) 烟台地区传统婚俗的程式化第20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 纳采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 问名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3. 纳吉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4. 纳征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5. 请期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6. 亲迎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7. 庙见、拜公婆与回门第26-27页
第四章 烟台地区传统婚庆习俗中的“器以载道”第27-31页
    (一) 传统造物思想在烟台地区婚庆习俗中的体现第27页
    (二) 不同的功用属性赋予器物的不同象征寓意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 实用功能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 审美功能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 文化功能第29-30页
    (三) 实用、审美、礼制三位一体的婚俗器物文化特征第30-31页
第五章 烟台地区传统婚俗中纹饰的题材类型分析第31-36页
    (一) 根据题材分类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 植物类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 动物类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 人物类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 人工类第32-33页
    (二) 根据功能分类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 实用功能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 审美功能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 教育功能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 文化功能第34页
    (三) 根据寓意分类第34-36页
第六章 烟台传统婚俗的文化传承、演变与活态保护第36-52页
    (一)烟台当下婚俗的程序与器具第36-42页
        1. 自由恋爱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 认亲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 定亲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 登记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5. 婚前准备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6. 亲迎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7. 拜公婆与回门第42页
    (二) 传统婚俗简化与演变的原因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1. 宗族文化的差异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2. 文化本源的缺失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 多元文化的融合对地区文化的异化影响第44-45页
    (三) 烟台地区传统婚俗传承的方法第45-52页
        1. 礼仪的复兴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2. 器具的改良第46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 生态脱俗化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 材质多元化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4)色彩广泛化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5)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化第50-52页
参考文献第52-53页
作者简介第53页

论文共5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第八届中国阿胶文化节项目化管理研究
下一篇:"乡村儒学讲堂"的资源动员及其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启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