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符号及缩写语说明 | 第14-16页 |
1 绪论 | 第16-31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2 航天器姿态控制研究现状 | 第17-26页 |
1.2.1 挠性附件振动抑制 | 第18-21页 |
1.2.2 无角速度反馈控制 | 第21-22页 |
1.2.3 航天器姿态渐近稳定鲁棒控制算法 | 第22-25页 |
1.2.4 航天器姿态有限时间控制 | 第25-26页 |
1.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26-28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| 第28-31页 |
2 航天器姿态数学模型及干扰分析 | 第31-40页 |
2.1 姿态描述 | 第31-35页 |
2.1.1 参考坐标系 | 第31-32页 |
2.1.2 姿态描述方式 | 第32-34页 |
2.1.3 欧拉角与四元数的转换 | 第34-35页 |
2.2 航天器姿态运动学方程 | 第35-37页 |
2.2.1 基于欧拉角描述的姿态运动学方程 | 第35-36页 |
2.2.2 基于四元数描述的姿态运动学方程 | 第36页 |
2.2.3 姿态误差 | 第36-37页 |
2.3 挠性航天器姿态动力学方程 | 第37-38页 |
2.4 干扰力矩分析 | 第38-39页 |
2.5 某型挠性航天器姿态数学模型参数 | 第39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3 无角速度反馈的挠性航天器模糊自抗扰姿态机动控制 | 第40-59页 |
3.1 自抗扰控制技术 | 第40-43页 |
3.2 无角速度反馈的模糊自抗扰姿态控制 | 第43-58页 |
3.2.1 问题描述 | 第43页 |
3.2.2 柔化避振过渡过程 | 第43-45页 |
3.2.3 模糊自抗扰姿态控制器设计 | 第45-48页 |
3.2.4 仿真分析 | 第48-58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4 挠性航天器鲁棒滑模姿态机动控制 | 第59-79页 |
4.1 滑模控制的基本理论 | 第59-61页 |
4.1.1 滑模变结构控制的相关定义 | 第59-60页 |
4.1.2 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基本概念 | 第60-61页 |
4.2 改进的滑模变结构控制 | 第61-70页 |
4.2.1 问题描述 | 第61页 |
4.2.2 滑模控制律设计 | 第61-63页 |
4.2.3 改进滑模控制律设计 | 第63-64页 |
4.2.4 仿真研究 | 第64-70页 |
4.3 基于自适应RBF神经网络补偿的滑模控制 | 第70-78页 |
4.3.1 问题描述 | 第70-71页 |
4.3.2 RBF神经网络预备知识 | 第71-72页 |
4.3.3 基于自适应RBF神经网络补偿的滑模控制器设计 | 第72-74页 |
4.3.4 仿真研究 | 第74-7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5 挠性航天器终端滑模有限时间姿态机动控制 | 第79-108页 |
5.1 预备知识 | 第79-82页 |
5.1.1 有限时间稳定 | 第79-81页 |
5.1.2 终端滑模控制 | 第81-82页 |
5.2 终端滑模有限时间姿态控制 | 第82-90页 |
5.2.1 问题描述 | 第82-83页 |
5.2.2 终端滑模有限时间控制器设计 | 第83-86页 |
5.2.3 仿真分析 | 第86-90页 |
5.3 自适应连续终端滑模有限时间控制 | 第90-99页 |
5.3.1 问题描述 | 第90-91页 |
5.3.2 自适应连续终端滑模有限时间姿态控制器设计 | 第91-95页 |
5.3.3 仿真分析 | 第95-99页 |
5.4 快速非奇异终端滑模有限时间控制 | 第99-107页 |
5.4.1 问题描述 | 第99页 |
5.4.2 快速非奇异终端滑模有限时间控制器设计 | 第99-104页 |
5.4.3 仿真分析 | 第104-107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07-108页 |
6 基于内模补偿的挠性航天器鲁棒姿态控制 | 第108-133页 |
6.1 带有线性动态干扰补偿的鲁棒姿态控制 | 第108-122页 |
6.1.1 问题描述 | 第108-109页 |
6.1.2 线性动态干扰补偿器设计 | 第109-111页 |
6.1.3 鲁棒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 | 第111-115页 |
6.1.4 仿真分析 | 第115-122页 |
6.2 带有非线性动态干扰补偿的鲁棒姿态控制 | 第122-132页 |
6.2.1 问题描述 | 第122-123页 |
6.2.2 非线性动态干扰补偿器设计 | 第123-124页 |
6.2.3 鲁棒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 | 第124-128页 |
6.2.4 仿真分析 | 第128-132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132-133页 |
7 总结与展望 | 第133-135页 |
7.1 主要创新工作 | 第133-134页 |
7.2 展望 | 第134-135页 |
致谢 | 第135-1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6-146页 |
附录 | 第146-1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