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27页 |
1.1 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| 第14-18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7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2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| 第18-20页 |
1.2.1 研究对象 | 第18-19页 |
1.2.2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20-23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0-21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1-23页 |
1.4 研究目的、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23页 |
1.4.1 研究目的 | 第23页 |
1.4.2 拟解决关键问题 | 第23页 |
1.5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、技术路线及研究的可行性 | 第23-25页 |
1.5.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1.5.2 技术路线 | 第24页 |
1.5.3 研究的可行性 | 第24-25页 |
1.6 论文框架 | 第25-26页 |
1.7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2章 软件园研发建筑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| 第27-32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及辨析 | 第27-29页 |
2.1.1 软件园与高新产业园的概念及辨析 | 第27-28页 |
2.1.2 软件园研发建筑的概念 | 第28页 |
2.1.3 空间形态的概念 | 第28-29页 |
2.1.4 本论文的研究界定 | 第29页 |
2.2 相关理论综述 | 第29-31页 |
2.2.1 建筑形态学理论 | 第29-30页 |
2.2.2 环境行为学 | 第30页 |
2.2.3 功能混合理论 | 第30-31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3章 软件园研发建筑概述 | 第32-47页 |
3.1 软件园概述 | 第32-40页 |
3.1.1 软件园的发展演变 | 第32-33页 |
3.1.2 我国软件园发展情况 | 第33-34页 |
3.1.3 国内外软件园案例概述 | 第34-37页 |
3.1.4 软件园类型 | 第37-40页 |
3.2 软件园研发建筑概述 | 第40-46页 |
3.2.1 软件园研发建筑发展演变 | 第40-42页 |
3.2.2 我国软件园研发建筑发展情况 | 第42-43页 |
3.2.3 软件园研发建筑特征 | 第43-45页 |
3.2.4 软件园研发建筑的特殊性 | 第45-46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4章 软件园研发建筑空间形态典型案例调研与分析 | 第47-86页 |
4.1 调研的内容与方法 | 第47-48页 |
4.1.1 调研对象与内容 | 第47-48页 |
4.1.2 调研原则 | 第48页 |
4.1.3 调研实施阶段步骤 | 第48页 |
4.2 大连软件园研发建筑调研与分析 | 第48-59页 |
4.2.1 案例概述 | 第48-50页 |
4.2.2 研发建筑空间形态调研分析 | 第50-57页 |
4.2.3 研发建筑空间形态的特征 | 第57-59页 |
4.2.4 研发建筑空间形态的不足之处 | 第59页 |
4.3 上海浦东软件园研发建筑调研与分析 | 第59-72页 |
4.3.1 案例概述 | 第59-61页 |
4.3.2 研发建筑空间形态调研分析 | 第61-71页 |
4.3.3 研发建筑空间形态的特征 | 第71页 |
4.3.4 研发建筑空间形态的不足之处 | 第71-72页 |
4.4 谷歌公司伦敦研发中心分析 | 第72-78页 |
4.4.1 案例概述 | 第72页 |
4.4.2 研发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| 第72-77页 |
4.4.3 研发建筑空间形态的特征 | 第77-78页 |
4.4.4 研发建筑空间形态的不足之处 | 第78页 |
4.5 案例分析总结 | 第78-85页 |
4.5.1 案例的功能配置 | 第78-79页 |
4.5.2 案例功能混合与功能灵活性的体现 | 第79-80页 |
4.5.3 案例空间形态的构建与设计 | 第80-83页 |
4.5.4 案例的空间形态人性化设计的体现 | 第83-84页 |
4.5.5 案例的空间形态开放性的体现 | 第84-85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85-86页 |
第5章 影响软件园研发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的主要因素及设计原则与策略 | 第86-114页 |
5.1 软件从业者行为与心理的需求 | 第86-90页 |
5.1.1 软件从业者的行为需求 | 第87-89页 |
5.1.2 软件从业者的心理需求 | 第89-90页 |
5.2 软件园从业者的工作模式与流程 | 第90-95页 |
5.2.1 软件从业者的工作模式 | 第90-93页 |
5.2.2 软件从业者的工作流程 | 第93-95页 |
5.3 软件产业活动 | 第95-96页 |
5.3.1 软件产业活动 | 第95页 |
5.3.2 软件产业活动对空间形态的影响 | 第95-96页 |
5.4 软件园研发建筑空间形态构成要素 | 第96-102页 |
5.4.1 体量 | 第96-98页 |
5.4.2 界面 | 第98-100页 |
5.4.3 材质 | 第100-101页 |
5.4.4 色彩 | 第101-102页 |
5.5 软件园研发建筑功能构成 | 第102-106页 |
5.5.1 研发空间 | 第102页 |
5.5.2 交往空间 | 第102-103页 |
5.5.3 导入空间 | 第103页 |
5.5.4 商业空间 | 第103-104页 |
5.5.5 交通空间 | 第104页 |
5.5.6 附属空间 | 第104-106页 |
5.6 软件园研发建筑空间形态设计原则与策略 | 第106-113页 |
5.6.1 设计原则 | 第106-109页 |
5.6.2 设计策略 | 第109-113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113-114页 |
第6章 软件园研发建筑空间形态设计——以成都天府软件园为例 | 第114-154页 |
6.1 天府软件园研发建筑的概况 | 第114-115页 |
6.2 天府软件园研发建筑设计理念 | 第115-118页 |
6.2.1 人性化的软件园研发建筑 | 第115页 |
6.2.2 功能混合化的软件园研发建筑 | 第115-116页 |
6.2.3 开放的软件园研发建筑 | 第116-118页 |
6.3 天府软件园研发建筑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 | 第118-123页 |
6.3.1 体量 | 第118-119页 |
6.3.2 界面 | 第119-123页 |
6.3.3 材质 | 第123页 |
6.3.4 色彩 | 第123页 |
6.4 天府软件园研发建筑的功能构成 | 第123-129页 |
6.4.1 研发空间 | 第124-125页 |
6.4.2 研发建筑的交往空间 | 第125-126页 |
6.4.3 研发建筑的导入空间 | 第126-127页 |
6.4.4 研发建筑的商业空间 | 第127页 |
6.4.5 研发建筑的交通空间 | 第127-128页 |
6.4.6 研发建筑的附属空间 | 第128-129页 |
6.5 天府软件园研发建筑空间形态设计 | 第129-152页 |
6.5.1 研发建筑空间形态设计 | 第129-134页 |
6.5.2 研发建筑各空间形态的功能混合设计 | 第134-147页 |
6.5.3 研发建筑空间形态的功能可变性设计 | 第147-148页 |
6.5.4 研发建筑空间形态的开放性设计 | 第148-150页 |
6.5.5 研发建筑空间形态的人性化设计 | 第150-152页 |
6.6 实例总结 | 第152-153页 |
6.6.1 天府软件园研发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的优点 | 第152页 |
6.6.2 天府软件园研发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的不足之处 | 第152-153页 |
6.7 未来软件园研发建筑设计趋势展望 | 第153页 |
6.8 本章小结 | 第153-154页 |
结语 | 第154-155页 |
致谢 | 第155-1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6-159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1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