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镇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困境与对策研究--以苏州市D镇为例
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前言 | 第9-14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、选题的背景 | 第9-10页 |
2、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0-14页 |
1、农村公共服务研究 | 第10-12页 |
2、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职能研究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| 第14-19页 |
一、相关概念 | 第14-15页 |
1、公共服务 | 第14页 |
2、农村公共服务 | 第14-15页 |
二、相关理论 | 第15-16页 |
1、新公共管理理论 | 第15页 |
2、新公共服务理论 | 第15-16页 |
3、公共治理理论 | 第16页 |
三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(一)研究思路 | 第16-17页 |
(二)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四、论文的创新点与困难点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历史演变 | 第19-26页 |
一、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历史演变 | 第19-23页 |
1、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| 第19-20页 |
2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| 第20-21页 |
3、税费改革后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| 第21-22页 |
4、新农村建设以后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| 第22-23页 |
二、基层政府及其职能演变 | 第23-26页 |
1、改革开放前基层政权组织及其职能概述 | 第23页 |
2、改革开放以后乡镇政府及其职能概述 | 第23-24页 |
3、税费改革以后乡镇政府职能概述 | 第24页 |
4、新农村建设以后乡镇政府职能概述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江苏省苏州市D镇政府公共服务现状和分析 | 第26-35页 |
一、D镇公共服务现状 | 第26-31页 |
1、基础设施建设 | 第26-27页 |
2、义务教育发展 | 第27-28页 |
3、社会保障 | 第28-29页 |
4、医疗卫生服务 | 第29-30页 |
5、技术推广 | 第30-31页 |
二、D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经验 | 第31-35页 |
1、供给主体的重构 | 第31-32页 |
2、供给结构的自主化 | 第32页 |
3、财政资金的保障 | 第32-33页 |
4、政策执行的到位 | 第33页 |
5、体制改革、抱团发展 | 第33-35页 |
第四章 乡镇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困境 | 第35-41页 |
一、乡镇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几种困境 | 第35-39页 |
1、地位困境 | 第35-36页 |
2、体制困境 | 第36-37页 |
3、角色困境 | 第37页 |
4、能力困境 | 第37-38页 |
5、人才困境 | 第38-39页 |
二、乡镇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困境原因分析 | 第39-41页 |
1、非均衡发展战略 | 第39页 |
2、政府考核缺乏科学性 | 第39页 |
3、主体职能缺失 | 第39-40页 |
4、资金缺乏保障 | 第40页 |
5、能力素质不足 | 第40页 |
6、供给渠道狭窄 | 第40-41页 |
第五章 国内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经验与启示 | 第41-45页 |
一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国外经验 | 第41-42页 |
1、美国的经验 | 第41页 |
2、韩国的经验 | 第41-42页 |
3、日本的经验 | 第42页 |
二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国内经验 | 第42-43页 |
1、浙江的做法 | 第42-43页 |
2、台湾的做法 | 第43页 |
三、国内外农村公共服务经验的共性与启示 | 第43-45页 |
1、以政府投资为主体 | 第43-44页 |
2、健全规范的法律保障体系 | 第44页 |
3、多元化供给主体 | 第44页 |
4、畅通的利益诉求机制和完善的监督机制 | 第44-45页 |
第六章 乡镇政府改善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 | 第45-50页 |
一、深化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| 第45-46页 |
二、改革考核办法,完善监督 | 第46-47页 |
1、将公共服务供给纳入政府考核体系 | 第46页 |
2、完善激励制度 | 第46页 |
3、加大完善培训力度和方法 | 第46-47页 |
4、引入第三方测评机构 | 第47页 |
5、建立农民参与的监督机制 | 第47页 |
三、优化财政管理体制 | 第47-48页 |
1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| 第47页 |
2、合理划分事权与财权 | 第47-48页 |
3、创新资金筹措模式 | 第48页 |
四、培育壮大非政府组织,引入社会资本 | 第48-49页 |
五、积极进行体制改革探索 | 第49-50页 |
结语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