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7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1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23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.3 高校专利技术现状与产业化问题的分析 | 第17-22页 |
1.2.4 文献评述 | 第22-23页 |
1.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23-25页 |
1.3.1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3页 |
1.3.2 研究的方法 | 第23-24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介绍 | 第27-43页 |
2.1 专利的相关基本理论 | 第27-30页 |
2.1.1 专利与专利法 | 第27页 |
2.1.2 专利的分类 | 第27-30页 |
2.1.3 专利申请流程 | 第30页 |
2.2 风险评估的相关理论 | 第30-32页 |
2.3 灰色多层次分析法 | 第32-35页 |
2.4 模糊神经网络(Fuzzy Neural Network) | 第35-42页 |
2.4.1 模糊理论与模糊系统 | 第35-36页 |
2.4.2 神经网络 | 第36-37页 |
2.4.3 模糊系统与神经网络的合成 | 第37-39页 |
2.4.4 基于T-S模型的模糊神经网络系统结构 | 第39-41页 |
2.4.5 模糊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| 第41-42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三章 F高校专利技术产业化风险分析研究 | 第43-51页 |
3.1 F高校专利产业化现状分析 | 第43-46页 |
3.1.1 F高校的简介 | 第43页 |
3.1.2 F高校的学术机构与成果 | 第43-46页 |
3.2 F高校专利技术产业化现有模式的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3 F高校专利技术产业化的风险源分析 | 第47-4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四章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模型的构建 | 第51-63页 |
4.1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51-57页 |
4.1.1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遵循的基本流程和原则 | 第51-52页 |
4.1.2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52-57页 |
4.2 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| 第57-61页 |
4.2.1 模型构建的总体思路及基本步骤 | 第57-58页 |
4.2.2 评估模型的建立 | 第58-59页 |
4.2.3 评估模型的相关参数 | 第59-61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五章 实证研究-F高校专利技术产业化的风险评估 | 第63-83页 |
5.1 基于灰色多层次分析法的实例风险评估研究 | 第63-73页 |
5.1.1 白化权函数和评估灰类的确定 | 第63-64页 |
5.1.2 评定等级 | 第64页 |
5.1.3 确定指标体系及各级指标权重 | 第64-70页 |
5.1.4 专家评分及灰色综合评估 | 第70-73页 |
5.2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实例风险评估研究 | 第73-78页 |
5.2.1 数据来源与处理 | 第73-76页 |
5.2.2 模糊神经网络的训练 | 第76-77页 |
5.2.3 模糊神经网络的测试 | 第77-78页 |
5.3 两种评估方法的比较 | 第78-80页 |
5.3.1 两种评估方法的具体流程 | 第79页 |
5.3.2 两种评估方法的比较 | 第79-80页 |
5.4 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| 第80-82页 |
5.4.1 针对高校本身各方面的策略 | 第80-81页 |
5.4.2 针对专利技术与产业化过程方面的策略 | 第81-82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2-83页 |
第六章 风险评估系统原型的设计与实现 | 第83-93页 |
6.1 系统设计思想 | 第83页 |
6.2 行环境和软件开发平台 | 第83-84页 |
6.2.1 运行环境 | 第83页 |
6.2.2 软件开发平台 | 第83-84页 |
6.3 系统功能模块与流程设计 | 第84-85页 |
6.3.1 系统模块 | 第84-85页 |
6.3.2 系统运行流程设计 | 第85页 |
6.4 系统实现 | 第85-91页 |
6.4.1 系统GUI界面的设计 | 第85-88页 |
6.4.2 系统模块开发 | 第88-91页 |
6.5 系统测试 | 第91-92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92-93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3-95页 |
7.1 结论 | 第93-94页 |
7.2 展望 | 第94-95页 |
致谢 | 第95-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103页 |
附录A 攻读硕士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103-105页 |
附录B | 第105-109页 |
附录C 调查问卷三 | 第109-111页 |
附录D 程序源代码 | 第111-12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