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9-16页 |
1.1 特质焦虑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| 第9-10页 |
1.1.1 特质焦虑的定义 | 第9页 |
1.1.2 特质焦虑的影响因素 | 第9-10页 |
1.2 社交回避及苦恼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| 第10-11页 |
1.2.1 社交回避及苦恼的概念 | 第10-11页 |
1.2.2 社交回避心理的影响因素 | 第11页 |
1.3 以正念为基础的各种干预研究综述 | 第11-16页 |
1.3.1 关于正念的定义 | 第11-12页 |
1.3.2 正念疗法的相关述评 | 第12-13页 |
1.3.3 正念训练作用机制 | 第13-14页 |
1.3.4 正念训练在国内外青少年中应用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.5 与“专注力”有关的心理学研究 | 第15-16页 |
2 问题的提出、研究意义与研究假设 | 第16-18页 |
2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6-17页 |
2.2 研究意义 | 第17页 |
2.2.1 研究的理论意义 | 第17页 |
2.2.2 研究的实践意义 | 第17页 |
2.3 研究假设 | 第17-18页 |
3 研究一 | 第18-27页 |
3.1 研究方法 | 第18-21页 |
3.1.1 被试 | 第18页 |
3.1.2 研究材料 | 第18-19页 |
3.1.3 研究设计 | 第19-20页 |
3.1.4 实验步骤 | 第20-21页 |
3.2 团体正念训练方案设计 | 第21-27页 |
3.2.1 准备工作 | 第21-22页 |
3.2.2 正念专注力训练活动安排 | 第22页 |
3.2.3 六周活动疗效假设 | 第22页 |
3.2.4 日常专注力冥想训练疗效假设 | 第22页 |
3.2.5 六周正念干预阶段 | 第22-27页 |
4 研究一结果 | 第27-32页 |
4.1 结果分析 | 第27-28页 |
4.1.1 干预前实验组控制组四量表得分差异 | 第27-28页 |
4.1.2 干预实验前后两组被试四量表得分差异 | 第28页 |
4.2 被试《录音练习反馈问卷》调查结果 | 第28-30页 |
4.3 被试个人日常练习主观报告 | 第30-32页 |
5 研究二 | 第32-36页 |
5.1 正念缓解特质焦虑、社交回避及苦恼的个案研究 | 第32-34页 |
5.1.1 初期访谈 | 第32页 |
5.1.2 咨询安排 | 第32页 |
5.1.3 咨询阶段 | 第32-34页 |
5.2 研究二结果分析 | 第34-36页 |
5.2.1 量表数据分析 | 第34-35页 |
5.2.2 五次咨询结束后被试主观报告 | 第35-36页 |
6 讨论与分析 | 第36-40页 |
6.1 正念专注力训练缓解特质焦虑、社交回避及苦恼的效果分析 | 第36-37页 |
6.2 正念专注力训练缓解特质焦虑、社交回避及苦恼潜在心理机制探讨 | 第37-39页 |
6.2.1 正念专注力训练缓解特质焦虑潜在心理机制探讨 | 第37-38页 |
6.2.2 正念专注力训练缓解社交回避及苦恼潜在心理机制探讨 | 第38-39页 |
6.3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39-40页 |
6.3.1 本研究的不足 | 第39页 |
6.3.2 未来的研究展望 | 第39-40页 |
7 结论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5页 |
附录 | 第45-52页 |
致谢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