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SMS的航空公司飞行部安全风险管理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4页 |
第一节 课题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| 第7-10页 |
一、课题的背景 | 第7-9页 |
二、问题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一、研究的目的 | 第10页 |
二、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和路径 | 第11-13页 |
一、研究的内容 | 第11-12页 |
二、研究的路径 | 第12-13页 |
第四节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SMS概述 | 第14-28页 |
第一节 SMS的产生历程 | 第14-19页 |
一、安全管理思想变迁的三个时代 | 第14-16页 |
二、欧美国家运用SMS管理现状 | 第16-19页 |
第二节 SMS简介 | 第19-20页 |
一、SMS的构架 | 第19页 |
二、SMS的特点 | 第19-20页 |
三、航空公司实施SMS的必要性 | 第20页 |
第三节 安全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| 第20-28页 |
一、相关概念 | 第22-24页 |
二、危险源和风险的区分 | 第24-25页 |
三、安全风险管理过程 | 第25页 |
四、安全风险管理的意义 | 第25-28页 |
第三章 安全风险分析工具 | 第28-34页 |
第一节 SHELL模型 | 第28-30页 |
一、SHELL模型包括的五个因素 | 第28-29页 |
二、人员与其它因素发生的关系 | 第29页 |
三、人是SHELL模型的中心要素 | 第29-30页 |
第二节 QAR工具的介绍 | 第30-34页 |
一、QAR的发展简介 | 第30-31页 |
二、QAR数据处理过程 | 第31-32页 |
三、QAR的优点和局限性 | 第32-34页 |
第四章 飞行部安全风险管理方法研究 | 第34-59页 |
第一节 危险源识别的方式选择 | 第34-38页 |
一、事件观察方式的具体类型 | 第34-36页 |
二、飞行部识别危险源以飞行品质监控报告为主 | 第36-38页 |
第二节 利用QAR查找超限事件 | 第38-42页 |
一、QAR监控准备工作 | 第38-40页 |
二、提取数据 | 第40-41页 |
三、筛选超限数据 | 第41-42页 |
第三节 风险评估方法 | 第42-50页 |
一、QAR超限事件严重性时的显性和隐性影响 | 第43-44页 |
二、运用专家调查法分析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性 | 第44-45页 |
三、运用统计法分析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性 | 第45-47页 |
四、风险等级评估 | 第47-50页 |
第四节 识别高风险事件危险源 | 第50-53页 |
第五节 控制风险 | 第53-59页 |
一、风险控制原则 | 第54页 |
二、安全风险控制和缓解的基本策略 | 第54页 |
三、减缓风险的措施 | 第54-55页 |
四、飞行部如何进行风险控制 | 第55-59页 |
第五章 飞行部风险管理实例分析 | 第59-71页 |
第一节 筛选风险事件 | 第59-63页 |
一、QAR监控事件趋势分析 | 第59-61页 |
二、QAR超限数据的提取和分析 | 第61-63页 |
第二节 风险评估 | 第63-65页 |
一、运用专家法分析襟翼超速三级事件 | 第63-64页 |
二、运用统计法分析襟翼超速三级事件 | 第64-65页 |
三、对比两种方法得出的风险等级 | 第65页 |
第三节 识别危险源 | 第65-68页 |
一、硬件 | 第66页 |
二、软件 | 第66-67页 |
三、人 | 第67-68页 |
第四节 制定控制风险措施 | 第68-69页 |
第五节 效果验证 | 第69-71页 |
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| 第71-73页 |
第一节 总结 | 第71页 |
第二节 展望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附录 | 第76-81页 |
致谢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