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6页 |
1.1 引言 | 第12-13页 |
1.2 荧光传感器的基本理论 | 第13-14页 |
1.2.1 荧光产生的原理 | 第13页 |
1.2.2 荧光的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| 第13-14页 |
1.2.3 荧光强度 | 第14页 |
1.2.4 荧光寿命和荧光量子产率 | 第14页 |
1.3 荧光探针的设计原理 | 第14-16页 |
1.3.1 荧光探针的模型 | 第14-15页 |
1.3.2 荧光分子探针的响应设计 | 第15-16页 |
1.4 荧光分子探针的响应机理 | 第16-20页 |
1.4.1 光诱导电子转移(PET) | 第16-18页 |
1.4.2 分子内电荷转移(ICT) | 第18-19页 |
1.4.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(FRET) | 第19页 |
1.4.4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(ESIPT) | 第19-20页 |
1.4.5 跨键能量转移(TBET) | 第20页 |
1.4.6 激基缔合物(excimer/exciplex) | 第20页 |
1.5 有机分子在荧光分子探针中的应用 | 第20-25页 |
1.5.1 金属离子荧光探针 | 第20-23页 |
1.5.2 pH荧光分子探针 | 第23-24页 |
1.5.3 中性分子和阴离子探针 | 第24-25页 |
1.6 本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| 第25-26页 |
第2章 新型比率型荧光探针用于监测细胞内溶酶体pH动态变化 | 第26-34页 |
2.1 引言 | 第26-27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27-29页 |
2.2.1 仪器与试剂 | 第27页 |
2.2.2 探针FR-Lys的合成路线 | 第27-29页 |
2.2.3 荧光强度的测定 | 第29页 |
2.2.4 细胞毒性实验,细胞成像和光稳定性实验 | 第29页 |
2.3 结果和讨论 | 第29-33页 |
2.3.1 探针的设计与响应机理 | 第29-30页 |
2.3.2 光谱性质的研究 | 第30-31页 |
2.3.3 选择性和细胞毒性的研究 | 第31-32页 |
2.3.4 细胞成像 | 第32-33页 |
2.4 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3章 基于跨键能量转移的新型双光子比率型荧光探针平台 | 第34-44页 |
3.1 引言 | 第34-35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35-38页 |
3.2.1 仪器与试剂 | 第35页 |
3.2.2 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| 第35-37页 |
3.2.3 光谱测定 | 第37页 |
3.2.4 细胞毒性和细胞成像实验 | 第37-38页 |
3.2.5 小鼠肝组织切片的准备和染色成像 | 第38页 |
3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8-43页 |
3.3.1 平台设计思路 | 第38-39页 |
3.3.2 荧光探针的响应曲线的测定 | 第39页 |
3.3.3 选择性和pH对探针稳定性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3.3.4 计算双光子活性吸收截面 | 第40-41页 |
3.3.5 细胞成像和细胞毒性试验 | 第41-42页 |
3.3.6 组织成像 | 第42-4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4章 新型TBET双光子比率型Pd~(2+)离子荧光探针 | 第44-53页 |
4.1 引言 | 第44-45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45-47页 |
4.2.1 仪器与试剂 | 第45页 |
4.2.2 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| 第45-46页 |
4.2.3 光谱的测定 | 第46页 |
4.2.4 细胞成像和细胞毒性实验准备 | 第46页 |
4.2.5 组织的准备和染色 | 第46-47页 |
4.3 结果和讨论 | 第47-51页 |
4.3.1 探针的设计思路及响应机理 | 第47页 |
4.3.2 光谱性质 | 第47-48页 |
4.3.3 选择性和对pH的稳定性 | 第48-49页 |
4.3.4 细胞成像和细胞毒性结果 | 第49-51页 |
4.3.5 组织成像 | 第51页 |
4.4 小结 | 第51-53页 |
结论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6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的论文目录 | 第66-67页 |
附录B 谱图 | 第67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