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.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1.2 直线电机轮轨交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 直线感应电机的工作原理 | 第14页 |
1.4 直线感应电机控制策略 | 第14-16页 |
1.4.1 V/F控制 | 第15页 |
1.4.2 直接转矩(推力)控制 | 第15页 |
1.4.3 矢量控制 | 第15-16页 |
1.5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5.1 离线参数辨识 | 第16-17页 |
1.5.2 在线参数辨识 | 第17-18页 |
1.6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8-19页 |
1.7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-22页 |
2. 直线感应电机的边端效应及数学模型 | 第22-36页 |
2.1 直线感应电机的边端效应 | 第22-28页 |
2.1.1 第一类横向边端效应 | 第23-24页 |
2.1.2 第二类横向边端效应 | 第24-26页 |
2.1.3 第一类纵向边端效应 | 第26-27页 |
2.1.4 第二类纵向边端效应 | 第27-28页 |
2.2 考虑边端效应的直线感应电机的等效电路 | 第28-31页 |
2.3 考虑边端效应的直线感应电机的数学模型 | 第31-3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3. 直线感应电机的参数自整定方法 | 第36-50页 |
3.1 单相试验简述 | 第36-37页 |
3.2 单相试验下直线感应电机的等效电路 | 第37-41页 |
3.3 直线感应电机参数自整定的方法 | 第41-45页 |
3.3.1 初级电阻R_s的测量 | 第42-43页 |
3.3.2 次级电阻R_r的测量 | 第43-44页 |
3.3.3 其余参数的测量 | 第44-45页 |
3.4 逆变器输出电压的补偿措施 | 第45-47页 |
3.4.1 导通压降补偿 | 第45-47页 |
3.4.2 延迟时间和死区时间的补偿 | 第4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7-50页 |
4 参数自整定系统的建模及仿真试验结果 | 第50-70页 |
4.1 参数自整定系统的建模 | 第50-55页 |
4.1.1 直流试验的建模 | 第50-51页 |
4.1.2 单相试验的建模 | 第51-55页 |
4.2 参数自整定系统 | 第55-56页 |
4.3 参数自整定系统的仿真结果 | 第56-67页 |
4.3.1 直线感应电机的试验波形 | 第56-58页 |
4.3.2 β取值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4.3.3 直线感应电机的参数辨识结果 | 第59-60页 |
4.3.4 与传统试验方法应用于直线感应电机的对比 | 第60-62页 |
4.3.5 单相试验时的频率选择 | 第62-65页 |
4.3.6 本文方法推广到旋转电机的试验结果 | 第65-66页 |
4.3.7 与传统试验方法应用于旋转感应电机的对比 | 第66-67页 |
4.4 试验结论 | 第67-6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8-70页 |
5. 参数自整定系统的软、硬件设计 | 第70-82页 |
5.1 系统的硬件设计 | 第70-75页 |
5.1.1 控制芯片DSP TMS320F28335 | 第70-71页 |
5.1.2 主电路及其驱动电路 | 第71-72页 |
5.1.3 电流采样电路 | 第72-73页 |
5.1.4 电压采样电路 | 第73-74页 |
5.1.5 电源系统设计 | 第74-75页 |
5.2 系统的软件设计 | 第75-80页 |
5.2.1 对称规则采样法 | 第75-77页 |
5.2.2 快速傅里叶变换(FFT)算法 | 第77-78页 |
5.2.3 主程序流程图 | 第78-79页 |
5.2.4 单相试验流程图 | 第79-80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6. 总结与展望 | 第82-84页 |
6.1 本文总结 | 第82-83页 |
6.2 展望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8页 |
作者简历 | 第88-92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