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6-31页 |
1.1 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7-26页 |
1.2.1 信托及信托业的相关研究 | 第17-21页 |
1.2.2 信托法律制度的相关研究 | 第21-26页 |
1.2.3 研究述评 | 第26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框架 | 第26-28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| 第28-31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28-29页 |
1.4.2 主要创新点 | 第29-31页 |
第2章信托受益人保护影响信托机构发展的理论基础 | 第31-50页 |
2.1 信托的相关概念 | 第31-33页 |
2.1.1 信托的内涵 | 第31-32页 |
2.1.2 信托机构及信托业的定义 | 第32-33页 |
2.1.3 信托受益人的界定 | 第33页 |
2.2 法与金融学的基本理论 | 第33-39页 |
2.2.1 法与金融学理论的提出 | 第33-34页 |
2.2.2 投资者保护理论 | 第34-35页 |
2.2.3 债权人保护理论 | 第35-36页 |
2.2.4 法律起源决定说 | 第36-37页 |
2.2.5 法治环境理论 | 第37-38页 |
2.2.6 常用的研究方法 | 第38-39页 |
2.3 信托受益人保护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 | 第39-43页 |
2.3.1 信托关系中的利益衡平机制 | 第40页 |
2.3.2 信托受益人与受托人利益冲突的价值取向 | 第40-42页 |
2.3.3 信托受益人保护的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 | 第42-43页 |
2.4 法律制度影响信托机构发展的相关原理 | 第43-48页 |
2.4.1 信托机构发展的衡量与界定 | 第43-45页 |
2.4.2 制度环境影响公司发展的基本原理 | 第45-4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3章 信托受益人保护影响信托机构发展的机理分析 | 第50-63页 |
3.1 影响信托机构发展的法律因素分析 | 第50-53页 |
3.1.1 信托法律关系中的三方主体 | 第50-51页 |
3.1.2 影响信托机构发展的法律因素 | 第51-53页 |
3.2 信托受益人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| 第53-57页 |
3.2.1 信托受益人权益实现的被动性 | 第53-54页 |
3.2.2 信托受益人是信息获取的弱势方 | 第54-55页 |
3.2.3 信托受益人是信托风险的最终承担者 | 第55-57页 |
3.3 信托受益人法律制度影响信托机构发展的机理 | 第57-61页 |
3.3.1 减轻信息不对称 | 第57-58页 |
3.3.2 降低代理成本 | 第58-61页 |
3.3.3 缓解信托融资约束 | 第6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4章 中国信托机构发展及信托法律制度的现状分析 | 第63-78页 |
4.1 中国信托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| 第63-72页 |
4.1.1 中国信托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| 第63-65页 |
4.1.2 中国信托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| 第65-68页 |
4.1.3 中国信托业法律规范的现状分析 | 第68-72页 |
4.2 信托机构的发展及业务模式 | 第72-75页 |
4.2.1 信托机构发展及分布情况 | 第72页 |
4.2.2 信托机构控股情况 | 第72-73页 |
4.2.3 信托机构经营范围及业务模式 | 第73-75页 |
4.3 中国信托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| 第75-76页 |
4.3.1 国有资本一股独大 | 第75页 |
4.3.2 信息披露质量堪忧 | 第75-76页 |
4.3.3 内部监督形同虚设 | 第7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6-78页 |
第5章 信托受益人法律保护程度的测度及评价 | 第78-93页 |
5.1 信托受益人保护程度指数构建 | 第78-83页 |
5.1.1 指标构建原则 | 第78页 |
5.1.2 指标体系设计 | 第78-83页 |
5.1.3 赋值方式 | 第83页 |
5.2 中国信托受益人保护程度测度及评价 | 第83-91页 |
5.2.1 信托受益人法律保护程度的测度 | 第83-87页 |
5.2.2 中国信托受益人保护程度的总体评价 | 第87-88页 |
5.2.3 信托受益人保护的工具变量 | 第88-91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91-93页 |
第6章 信托受益人保护对信托资产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 | 第93-111页 |
6.1 信托资产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 | 第93-94页 |
6.1.1 制度环境因素 | 第93页 |
6.1.2 信托机构因素 | 第93-94页 |
6.1.3 宏观经济因素 | 第94页 |
6.2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择 | 第94-100页 |
6.2.1 计量模型的构建 | 第94-95页 |
6.2.2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| 第95-97页 |
6.2.3 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 | 第97-100页 |
6.3 信托受益人保护对信托投资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| 第100-110页 |
6.3.1 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100-102页 |
6.3.2 面板数据混合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| 第102-106页 |
6.3.3 面板数据 2SLS模型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| 第106-110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10-111页 |
第7章 信托受益人保护对信托机构绩效的影响研究 | 第111-124页 |
7.1 信托机构绩效的影响因素 | 第111-112页 |
7.2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择 | 第112-114页 |
7.2.1 计量模型的构建 | 第112页 |
7.2.2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| 第112-113页 |
7.2.3 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 | 第113-114页 |
7.3 信托受益人保护对信托机构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| 第114-122页 |
7.3.1 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114-115页 |
7.3.2 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| 第115-120页 |
7.3.3 面板数据 2SLS检验结果及分析 | 第120-122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122-124页 |
第8章 信托受益人保护对信托机构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 | 第124-138页 |
8.1 中国信托机构风险承担的衡量及主要影响因素 | 第124-127页 |
8.1.1 信托机构风险承担的衡量 | 第124-125页 |
8.1.2 信托机构风险承担的影响因素及实证假设 | 第125-127页 |
8.2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择 | 第127-130页 |
8.2.1 计量模型的构建 | 第127页 |
8.2.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| 第127-128页 |
8.2.3 回归估计方法的选择 | 第128-130页 |
8.3 信托受益人保护对信托机构风险承担影响的实证分析 | 第130-137页 |
8.3.1 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130-132页 |
8.3.2 系统GMM回归估计结果及分析 | 第132-137页 |
8.4 本章小结 | 第137-138页 |
第9章 信托受益人保护和信托机构规范发展的建议 | 第138-145页 |
9.1 适度提高对信托受益人的法律保护 | 第138-139页 |
9.1.1 平衡信托受益人和信托机构的权利冲突 | 第138页 |
9.1.2 建立信托监察制度 | 第138-139页 |
9.1.3 完善信托登记公示制度 | 第139页 |
9.2 加强对信托机构信息披露的规范要求 | 第139-141页 |
9.2.1 完善信息披露责任体制 | 第140页 |
9.2.2 建立合理的信息披露评价体系 | 第140页 |
9.2.3 提高社会公众对信息披露责任的认知 | 第140-141页 |
9.3 优化信托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 | 第141-143页 |
9.3.1 实现信托机构股权结构多元化 | 第141页 |
9.3.2 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参股 | 第141-142页 |
9.3.3 健全信托机构“三会制度” | 第142页 |
9.3.4 完善信托机构风险评估管理机制 | 第142-143页 |
9.4 深化各地法律环境的建设 | 第143-144页 |
9.4.1 加快地方法治环境的建设 | 第143页 |
9.4.2 加强对信托机构和投资者的教育和引导 | 第143-144页 |
9.5 本章小结 | 第144-145页 |
结论 | 第145-1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8-157页 |
致谢 | 第157-159页 |
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科研成果 | 第159-160页 |
附件一 信托机构信息披露指数完整表格 | 第160-1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