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8-10页 |
| 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| 导论 | 第12-27页 |
| 一、选题由来 | 第12-13页 |
| 二、选题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三、学术史综述 | 第14-23页 |
| 四、学术要点 | 第23-25页 |
| 五、相关界定 | 第25-27页 |
| 第一章 山东初等教育发展背景 | 第27-39页 |
| 一、清末山东初等教育的起步与筹建 | 第27-32页 |
| (一)政府发展教育的政策与措施 | 第27-28页 |
| (二)山东近代新式学堂的创办 | 第28-32页 |
| 二、民初山东初等教育的初步发展 | 第32-39页 |
| (一)民国教育方针与新学制的推行 | 第33-35页 |
| (二)山东教育机构设置的变化 | 第35-36页 |
| (三)初等教育设学情形——以峄县为例 | 第36-39页 |
| 第二章 1928年至1937年山东初等教育的整顿与发展 | 第39-71页 |
| 一、山东初等教育整顿情形 | 第39-51页 |
| (一)小学教育的先导——实验小学 | 第39-41页 |
| (二)省立及乡村小学的整顿与筹措 | 第41-45页 |
| (三)鼓励及规范私人办学 | 第45-47页 |
| (四)教会学校的规范化发展 | 第47-51页 |
| 二、发展义务教育的策略与实践 | 第51-65页 |
| (一)政府整顿引导 | 第51-57页 |
| (二)推广初级小学 | 第57-59页 |
| (三)筹增短期小学 | 第59-63页 |
| (四)改良私塾 | 第63-65页 |
| 三、乡村建设实验区初等教育发展概况——以邹平县为例 | 第65-71页 |
| (一)教育行政机构的变更 | 第65-66页 |
| (二)学校设置的变化 | 第66-69页 |
| (三)导友制共学处 | 第69-71页 |
| 第三章 山东初等教育经费概况 | 第71-101页 |
| 一、教育经费的筹集 | 第71-82页 |
| (一)省立初等教育经费来源 | 第71-74页 |
| (二)各县初等教育经费来源 | 第74-81页 |
| (三)学费整顿情形 | 第81-82页 |
| 二、教育经费的分配 | 第82-90页 |
| (一)省教育经费的分配 | 第83-85页 |
| (二)案例分析——山东省立济南第一实验小学 | 第85-87页 |
| (三)县教育经费的使用 | 第87-89页 |
| (四)限制县中学经费支出 | 第89-90页 |
| 三、教育经费独立之保障 | 第90-98页 |
| (一)教育经费独立保障的提出背景 | 第90-91页 |
| (二)政府政策的引导 | 第91-93页 |
| (三)山东县教育经费委员会 | 第93-95页 |
| (四)省教育经费稽核委员会 | 第95-96页 |
| (五)经费独立保障的实施效果 | 第96-98页 |
| 四、教育经费的特点 | 第98-101页 |
| (一)省、县教育经费的不均衡 | 第98-99页 |
| (二)县、县经费分配的不均衡 | 第99-101页 |
| 第四章 山东初等教育师资状况 | 第101-133页 |
| 一、山东初等教育师资发展情况 | 第101-103页 |
| 二、山东初等教育师资之弊 | 第103-107页 |
| (一)正规教员师资短缺 | 第103-105页 |
| (二)小学教员检定之弊端 | 第105-107页 |
| 三、山东初等教育师资整顿措施 | 第107-127页 |
| (一)培植师资 | 第107-109页 |
| (二)严格教职员聘任及师资检定 | 第109-118页 |
| (三)健全教职员待遇保障制度 | 第118-127页 |
| 四、初等教育师资特点与启示 | 第127-133页 |
| (一)城乡师资待遇的不均衡 | 第127-130页 |
| (二)城乡师资素质的差距 | 第130-133页 |
| 第五章 山东初等教育课程、教材及教法的变革 | 第133-156页 |
| 一、山东初等教育的课程设置 | 第133-140页 |
| (一)小学幼稚园课程标准的演变 | 第133-137页 |
| (二)案例分析——以临沂县为例 | 第137-139页 |
| (三)评价 | 第139-140页 |
| 二、山东初等教育教科书概况 | 第140-146页 |
| (一)小学教科书的审查与规范 | 第140-142页 |
| (二)学校教科书选用情形 | 第142-145页 |
| (三)评价 | 第145-146页 |
| 三、山东初等教育教学方法的变革 | 第146-156页 |
| (一)西方教学思想的推广与普及 | 第146-150页 |
| (二)督学的视察指导 | 第150-151页 |
| (三)山东初等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情形 | 第151-153页 |
| (四)案例分析——以潍县为例 | 第153-156页 |
| 第六章 个案研究——济南初等教育发展研究 | 第156-167页 |
| 一、济南市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| 第156-161页 |
| (一)教育行政及经费问题 | 第156-158页 |
| (二)设学与师资检定 | 第158-159页 |
| (三)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 | 第159-161页 |
| 二、与青岛初等教育发展的对比研究 | 第161-164页 |
| 三、与广州初等教育发展的对比研究 | 第164-167页 |
| 第七章 对山东初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思考 | 第167-187页 |
| 一、山东初等教育取得的成绩及其原因 | 第167-178页 |
| (一)取得的成绩 | 第167-177页 |
| (二)原因 | 第177-178页 |
| 二、山东初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| 第178-184页 |
| (一)初等教育发展不平衡 | 第178-182页 |
| (二)党化教育色彩严重 | 第182-184页 |
| 三、山东初等教育的现实意义 | 第184-187页 |
| (一)教育经费的充足与独立是教育发展的首要条件 | 第184-185页 |
| (二)优化教师资源,促进教育发展 | 第185-187页 |
| 结语 | 第187-18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88-196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96-197页 |
| 致谢 | 第197-1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