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2-19页 |
0.1 本论文选题的缘起与选题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0.1.1 选题的缘起 | 第12-13页 |
0.1.2 选题的意义 | 第13页 |
0.2 本论文选题的研究对象 | 第13页 |
0.3 本论文选题的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0.3.1 文献分析法 | 第13-14页 |
0.3.2 内容分析法 | 第14页 |
0.3.3 归纳法 | 第14页 |
0.4 本论文选题预测达到的目标 | 第14页 |
0.5 本论文选题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9页 |
0.5.1 关于士人整体的研究 | 第14-16页 |
0.5.2 关于具体的文学作品中的士人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0.5.3 关于士人的辞令方面的研究 | 第17页 |
0.5.4 关于士人的论辩艺术方面的研究 | 第17页 |
0.5.5 关于游说方面的研究 | 第17-19页 |
1 概念界定与理论概述 | 第19-27页 |
1.1 先秦游说士人的界定 | 第19-22页 |
1.1.1 士的起源与发展 | 第19-20页 |
1.1.2 先秦游说士人的界定 | 第20-22页 |
1.2 说服传播理论概述 | 第22-27页 |
1.2.1 说服的起源与发展 | 第22-23页 |
1.2.2 说服的模式 | 第23-25页 |
1.2.3 说服传播的策略 | 第25-27页 |
2 先秦时期游说士人说服传播现象盛行的时代背景 | 第27-31页 |
2.1 社会政治方面:封建制度逐步瓦解,中央集权政治逐渐产生 | 第27-28页 |
2.2 教育方面:官学下移,私学兴起 | 第28-29页 |
2.3 思想文化方面:学术思想逐渐脱离神权,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| 第29-30页 |
2.4 主观原因:庶民渴求通过学习知识改变自身命运 | 第30-31页 |
3 游说士人说服传播活动要素分析 | 第31-53页 |
3.1 游说者即游说士人分析 | 第31-38页 |
3.1.1 游说士人的身份 | 第31-35页 |
3.1.2 游说士人的特征 | 第35-38页 |
3.2 游说士人的说服传播媒介 | 第38-41页 |
3.2.1 口语传播方式 | 第39页 |
3.2.2 文字传播方式 | 第39-41页 |
3.3 游说士人说服传播的内容 | 第41-51页 |
3.3.1 贤明的国君之道 | 第41-44页 |
3.3.2 仁政思想 | 第44-46页 |
3.3.3 掌权者要合理分配国家权力 | 第46-47页 |
3.3.4 做事的原则 | 第47-48页 |
3.3.5 兼爱、非攻 | 第48-50页 |
3.3.6 用人之道 | 第50-51页 |
3.4 游说士人说服传播的对象 | 第51-53页 |
4 游说士人的说服传播技巧分析 | 第53-69页 |
4.1 游说士人的说服策略 | 第53-64页 |
4.1.1 一面说理策略 | 第54-55页 |
4.1.2 两面说理策略 | 第55-57页 |
4.1.3 晓以利害得失策略 | 第57-59页 |
4.1.4 恐惧策略法 | 第59-60页 |
4.1.5 明示策略法 | 第60-61页 |
4.1.6 暗示策略法 | 第61-62页 |
4.1.7 制造情感共鸣策略 | 第62-64页 |
4.2 游说士人说服过程中使用的修辞技巧 | 第64-69页 |
4.2.1 比喻 | 第64-66页 |
4.2.2 对比 | 第66-67页 |
4.2.3 引用 | 第67-69页 |
5 先秦游说士人说服传播活动的影响 | 第69-74页 |
5.1 游说士人说服传播活动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| 第69-71页 |
5.1.1 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传播 | 第69-70页 |
5.1.2 推动谏诤传统的发展和完善 | 第70页 |
5.1.3 促进了统一大业的形成及集权制度的加强 | 第70-71页 |
5.2 先秦游说士人说服传播活动对当代的启示 | 第71-74页 |
5.2.1 说服传播者具备的素质 | 第71-72页 |
5.2.2 了解说服对象的需求掌握说服时机 | 第72页 |
5.2.3 注重被说服对象的反馈 | 第72-74页 |
结语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