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战国时期间谍活动研究
| 摘要 | 第8-10页 |
| 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| 绪论 | 第12-23页 |
| (一) 选题缘由 | 第12-22页 |
| 1. 古籍文献中对先秦间谍及其理论的研究 | 第13-19页 |
| 2. 今人相关研究成果 | 第19-22页 |
| (二) 论文的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| 一、 间谍的起源 | 第23-27页 |
| (一) 间谍二字释义 | 第23-24页 |
| (二) 间谍的起源 | 第24-27页 |
| 二、 春秋战国时期间谍的发展 | 第27-45页 |
| (一) 春秋战国时期间谍发展的原因 | 第27页 |
| (二) 春秋战国时期间谍的职官和机构 | 第27-29页 |
| (三) 春秋战国时期间谍的类型 | 第29-45页 |
| 1. 军队中的间谍 | 第31-34页 |
| 2. 策士类游说型间谍 | 第34-37页 |
| 3. 商人充任间谍 | 第37-39页 |
| 4. 后宫贵妇,质子等从事间谍活动 | 第39-41页 |
| 5. 士大夫阶层充任间谍 | 第41-42页 |
| 6. 刺客类间谍 | 第42-45页 |
| 三、 春秋战国时期的“用间” | 第45-55页 |
| (一) “用间”原则 | 第45-47页 |
| 1. 选择人才 | 第45页 |
| 2. 先知 | 第45-46页 |
| 3. 保密性 | 第46-47页 |
| 4. 注重对间谍的防范 | 第47页 |
| (二) “用间”手段 | 第47-50页 |
| 1. 贿赂 | 第48-49页 |
| 2. 窃听 | 第49-50页 |
| 3. 刺杀 | 第50页 |
| (三) “用间”过程中情报的传递方式 | 第50-53页 |
| 1. 驿传 | 第50-51页 |
| 2. 烽燧 | 第51页 |
| 3. 阴符 | 第51-52页 |
| 4. 阴书 | 第52页 |
| 5. 秘语 | 第52-53页 |
| (四) 春秋战国时期用间的特点 | 第53-55页 |
| 1. 用间与军事活动紧密联系 | 第53页 |
| 2. 在军事领域的用间活动已较为成熟 | 第53页 |
| 3. 人员涉及社会各个阶层 | 第53-54页 |
| 4. 用间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| 第54-55页 |
| 结语 | 第55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| 致谢 | 第59-60页 |
|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