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6页 |
1.1 氮氧化物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1.1.1 氮氧化物的来源及危害 | 第13-15页 |
1.1.2 氮氧化物的控制标准 | 第15页 |
1.1.3 氮氧化物的控制技术 | 第15-17页 |
1.2 选择性催化还原(SCR)技术 | 第17-20页 |
1.2.1 SCR工艺系统及布置 | 第17-18页 |
1.2.2 NH_3-SCR反应机理 | 第18-20页 |
1.3 低温SCR催化剂研究进展 | 第20-21页 |
1.4 SCR催化剂的失活研究 | 第21-24页 |
1.4.1 飞灰 | 第21页 |
1.4.2 H_2O和SO_2 | 第21-22页 |
1.4.3 碱金属 | 第22页 |
1.4.4 碱土金属 | 第22-23页 |
1.4.5 重金属 | 第23页 |
1.4.6 其他物质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1.5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| 第24-26页 |
1.5.1 选题背景 | 第24页 |
1.5.2 研究内容 | 第24-26页 |
第2章 催化剂的制备、表征及性能评价系统 | 第26-35页 |
2.1 催化剂制备的材料和过程 | 第26-28页 |
2.1.1 实验材料和仪器 | 第26页 |
2.1.2 催化剂制备过程 | 第26-28页 |
2.2 催化剂的表征 | 第28-31页 |
2.2.1 表征方法和仪器 | 第28页 |
2.2.2 N_2吸附脱附(N_2 adsorption-desorption) | 第28页 |
2.2.3 扫描电镜(SEM) | 第28-29页 |
2.2.4 X射线衍射(XRD) | 第29页 |
2.2.5 X射线光子能谱(XPS) | 第29页 |
2.2.6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(H_2-TPR) | 第29-30页 |
2.2.7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(NH_3-TPD) | 第30页 |
2.2.8 傅里叶红外光谱(FTIR) | 第30-31页 |
2.3 催化剂的性能测试系统 | 第31-34页 |
2.3.1 实验装置图 | 第31-33页 |
2.3.2 操作流程 | 第33页 |
2.3.3 实验所需仪器药品和参数 | 第33-3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3章 Ni-Mn-Ce/TiO_2催化剂脱硝性能的研究 | 第35-45页 |
3.1 Mn-Ce/TiO_2催化剂组分的确定 | 第35-37页 |
3.1.1 MnOx负载量的确定 | 第35-36页 |
3.1.2 Ce O_2负载量的确定 | 第36-37页 |
3.2 NiO负载量对Mn-Ce/TiO_2催化剂脱硝效率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3.3 煅烧温度对Ni-Mn-Ce/TiO_2催化剂脱硝效率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3.4 氨氮比对Ni-Mn-Ce/TiO_2催化剂脱硝效率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3.5 氧浓度对Ni-Mn-Ce/TiO_2催化剂脱硝效率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3.6 催化剂抗H_2O抗SO_2毒害性能的研究 | 第42-44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4章 Pb掺杂对Mn-Ce/TiO_2催化剂的影响 | 第45-58页 |
4.1 PbO对Mn-Ce/TiO_2催化剂脱硝效率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4.2 表征结果分析 | 第46-56页 |
4.2.1 BET、XRD和SEM分析 | 第46-48页 |
4.2.2 XPS分析 | 第48-52页 |
4.2.3 H_2-TPR分析 | 第52-53页 |
4.2.4 NH_3-TPD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2.5 FTIR分析 | 第54-56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58-60页 |
主要结论 | 第58-59页 |
研究的创新点 | 第59页 |
展望与建议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6页 |
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6-67页 |
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