叙事学视角下的中国微电影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研究缘起 | 第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微电影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2-15页 |
1.3 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1.4 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| 第16-22页 |
1.4.1 研究理论框架 | 第16-21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新时代的微电影概述 | 第22-31页 |
2.1 微电影的概念 | 第22-26页 |
2.1.1 微电影的界定 | 第22-24页 |
2.1.2 相关概念的区分 | 第24-26页 |
2.2 微电影的传播特征 | 第26-31页 |
2.2.1 微电影的播出平台 | 第26-27页 |
2.2.2 微电影的分类与各类型的发展现状 | 第27-28页 |
2.2.3 微电影的受众行为研究 | 第28-31页 |
第三章 微电影的叙事化特征研究 | 第31-47页 |
3.1 故事——生活化的小故事 | 第31-41页 |
3.1.1 故事事件 | 第32-36页 |
3.1.2 故事实存 | 第36-41页 |
3.2 话语——独特的个性表达 | 第41-47页 |
3.2.1 叙述视角 | 第41-43页 |
3.2.2 叙述交流 | 第43-45页 |
3.2.3 叙事结构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微电影历时性语境分析 | 第47-57页 |
4.1 解构时期——狂欢化的文本 | 第47-49页 |
4.2 结构时期——无作者化的文本倾向 | 第49-50页 |
4.3 建构时期——个体化冷思考文本 | 第50-57页 |
4.3.1 大陆恶搞微电影 | 第50-53页 |
4.3.2 香港公益主题的微电影 | 第53-55页 |
4.3.3 台湾文艺小清新类微电影 | 第55-57页 |
第五章 微电影叙事的共时性追求 | 第57-65页 |
5.1 微电影主题的分析 | 第57-59页 |
5.1.1 社会非中心化议题的集合 | 第57-58页 |
5.1.2 个体意识觉醒的体现 | 第58-59页 |
5.2 微电影结构的分析 | 第59-65页 |
5.2.1 小景别镜头的选择 | 第59-61页 |
5.2.2 紧凑的叙事节奏 | 第61-63页 |
5.2.3 精练的人物对白 | 第63-65页 |
第六章 微电影的转型分析 | 第65-71页 |
6.1 微电影形式与制作的转型分析 | 第65-68页 |
6.1.1 微电影主题的转型分析 | 第65-66页 |
6.1.2 微电影呈现形式的转型分析 | 第66-67页 |
6.1.3 微电影制作的转型分析 | 第67-68页 |
6.2 微电影内涵的发展趋势分析 | 第68-71页 |
6.2.1 数字技术的发展 | 第68-69页 |
6.2.2 制作群体的扩张 | 第69页 |
6.2.3 叙事理念的更新 | 第69-71页 |
结语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附录 | 第76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