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绪论 | 第12-26页 |
1.1 引言 | 第12-13页 |
1.2 碳量子点的合成方法 | 第13-15页 |
1.2.1 自上而下法 | 第13-15页 |
1.2.2 自下而上法 | 第15页 |
1.3 碳量子点的结构与性质 | 第15-18页 |
1.3.1 碳量子点的光吸收性质 | 第15-16页 |
1.3.2 碳量子点的发光性质 | 第16-18页 |
1.3.3 其它性质 | 第18页 |
1.4 碳量子点的表面化学修饰 | 第18-19页 |
1.5 碳量子点的发光机理 | 第19-23页 |
1.5.1 缺陷诱导发光 | 第19-21页 |
1.5.2 共轭π结构的量子限域效应(sp2碳原子簇) | 第21-22页 |
1.5.3 荧光小分子或荧光团 | 第22-23页 |
1.5.4 其他碳量子点的荧光机理 | 第23页 |
1.6 碳量子点的应用 | 第23-24页 |
1.6.1 生物医用领域 | 第23-24页 |
1.6.2 能源相关领域 | 第24页 |
1.6.3 环境相关领域 | 第24页 |
1.6.4 其他领域 | 第24页 |
1.7 本课题设计思路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4-26页 |
2 高亮蓝光碳量子点中荧光小分子与离子液体聚集体研究 | 第26-44页 |
2.1 引言 | 第26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26-29页 |
2.2.1 实验原料和试剂 | 第26-27页 |
2.2.2 仪器设备 | 第27-28页 |
2.2.3 实验步骤 | 第28-29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9-43页 |
2.3.1 胺种类对碳量子点光学性质的影响 | 第29-31页 |
2.3.2 CDs-DETA合成条件优化与表征 | 第31-38页 |
2.3.3 碳量子点中荧光小分子分离与鉴定 | 第38-40页 |
2.3.4 碳量子点中离子液体聚集体 | 第40-42页 |
2.3.5 碳量子点的应用 | 第42-43页 |
2.4 小结 | 第43-44页 |
3 化学还原石墨烯量子点中石墨酚缺陷诱导蓝光发射增强 | 第44-56页 |
3.1 引言 | 第44-45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45-46页 |
3.2.1 实验原料和试剂 | 第45页 |
3.2.2 仪器设备 | 第45页 |
3.2.3 实验步骤 | 第45-46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6-55页 |
3.3.1 石墨烯量子点的形貌表征 | 第46-47页 |
3.3.2 石墨烯量子点的结构表征 | 第47-49页 |
3.3.3 化学还原对石墨烯量子点光学性质影响 | 第49-51页 |
3.3.4 石墨烯量子点荧光机理推测 | 第51-5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4 氨基修饰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其“钝化”机理研究 | 第56-68页 |
4.1 引言 | 第56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56-58页 |
4.2.1 实验原料和试剂 | 第56-57页 |
4.2.2 仪器设备 | 第57页 |
4.2.3 实验步骤 | 第57-58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8-66页 |
4.3.1 水热处理对石墨烯量子点光学性质影响 | 第58-59页 |
4.3.2 氨基修饰石墨烯量子点(N-GQDs)结构与形貌表征 | 第59-61页 |
4.3.3 氨基修饰对石墨烯量子点光学性质的影响 | 第61-63页 |
4.3.4 re-GQDs和N-GQDs的时间分辨发光光谱 | 第63-65页 |
4.3.5 re-GQDs和N-GQDs的荧光机理推测 | 第65-6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5 结论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4页 |
硕士期间的工作 | 第84-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