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机的应用论文--信息处理(信息加工)论文--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

记忆视角下图像表征对个人信息管理效用的影响研究

论文创新点第5-10页
表目录第10-11页
图目录第11-12页
中文摘要第12-14页
Abstract第14-16页
0 引言第17-28页
    0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0.1.1 研究背景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0.1.2 研究意义第19-21页
    0.2 研究问题和内容第21-26页
        0.2.1 研究出发点与研究问题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0.2.2 研究方法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0.2.3 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第23-26页
    0.3 创新点和难点第26-28页
1 主要概念界定第28-46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28页
    1.2 记忆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不同视域下的记忆定义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记忆与个人信息管理的关系第30-31页
    1.3 个人信息管理第31-4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个人信息的定义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个人信息管理的定义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个人信息管理工具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个人信息管理的理论架构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个人信息管理及其相关术语比较第40-42页
    1.4 图像表征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图像表征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信息可视化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信息可视化与个人信息管理的关系第43-44页
    1.5 小结第44-46页
2 理论基础第46-66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46页
    2.2 认知心理学第46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记忆遗忘理论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干扰理论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衰退理论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记忆失误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知识表征第50-52页
    2.3 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人工智能第52-5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格式塔理论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有效编码假说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视觉特征与感知第58-59页
    2.4 信息资源管理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信息的生命周期管理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信息组织方法体系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信息检索的步骤及方法第60-62页
    2.5 质性研究方法第62-6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扎根理论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访谈法第64-65页
    2.6 小结第65-66页
3 文献综述第66-100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66页
    3.2 国内外个人信息管理的研究现状与动态概述第66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第66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小结第72-73页
    3.3 个人记忆与个人信息管理第73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环境对记忆编码和重现的影响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人类记忆中的个人信息特征第74-77页
    3.4 个人信息管理工具第77-9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面向信息再现的PIM工具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照片管理工具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基于层累制结构的信息可视化工具第81-8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基于电子邮件管理的信息可视化工具第86-9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基于3D的信息可视化工具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基于环境/语义信息的集成化PIM工具第91-95页
    3.5 个人信息管理中存在的困难第95-9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执行多任务第9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缺乏有效的记忆编码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难以预估未来需求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分散存储第9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小结第98-99页
    3.6 小结第99-100页
4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第100-114页
    4.1 研究思路第100页
    4.2 个人信息特征的分类与采纳第100-105页
    4.3 个人信息管理及其相关术语的定义第105-106页
    4.4 研究方法及过程第106-11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研究问题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研究方法的选择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研究设计第107-11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研究对象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数据分析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6 数据结果的有限性第113-114页
5 个人信息管理行为调查结果第114-163页
    5.1 影响个人对其信息特征的记忆的因素第114-12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文件数量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归档文件与未归档的文件第115-11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对待个人信息的重要程度第117-11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文字与图像的差异第118-123页
    5.2 对文件特征的记忆第123-13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对文档特征的记忆第123-13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对照片特征的记忆第132-138页
    5.3 个人信息管理中存在的困难第138-15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保存和组织第138-14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备份第144-14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分散存储与数字设备第146-14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隐私、安全与信任第148-150页
    5.4 PIM工具使用及观点第150-16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不使用特定的PIM工具第150-15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PIM工具的使用意愿和动机第151-15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对信息可视化的理解与态度第155-15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对PIM工具的期望第158-162页
    5.5 小结第162-163页
6 讨论第163-170页
    6.1 PIM工具未得到普遍应用的原因第163-165页
    6.2 个人对信息特征的记忆第165页
    6.3 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的差异第165-166页
    6.4 图像表征的适用性第166-167页
    6.5 良好的个人信息组织的重要性第167-168页
    6.6 本研究对PIM工具的设计启示第168-170页
7 记忆支持的PIM可视化系统工具设计第170-179页
    7.1 PIM系统工具的需求与可行性分析第170页
    7.2 PIM系统工具的基本设计原则第170-172页
    7.3 PIM系统工具的主要模块及功能第172-179页
8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79-183页
    8.1 研究总结第179-181页
    8.2 研究不足第181-183页
参考文献第183-197页
附录第197-226页
    附录一 申请豁免伦理审查表第197-209页
    附录二 伦理委员会通过豁免伦理审批邮件第209-210页
    附录三 院长许可同意证明第210-211页
    附录四 知情同意书第211-213页
    附录五 半结构化访谈大纲第213-217页
    附录六 部分访谈录音转录文本第217-226页
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226-228页
致谢第228-229页

论文共22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转型时期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研究
下一篇:民间宗教变迁研究--以陕北黄土村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