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哲学理论论文--哲学流派及其研究论文--其他哲学流派论文--哲学解释学论文

傅伟勋创造性诠释思想研究

摘要第2-3页
Abstract第3页
1 绪论第6-17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6-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背景第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6-8页
    1.2 傅伟勋生平简介及其著述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傅伟勋生平简介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傅伟勋著述情况第9页
    1.3 海内外研究综述第9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海外研究现状(含港台地区)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大陆研究现状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研究评析第15页
    1.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的主要方法第15-17页
2 傅伟勋创造性诠释思想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第17-23页
    2.1 时代背景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国际社会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质疑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新儒家“儒学复兴论”的发展第18页
    2.2 理论渊源第18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奥斯汀的日常语言解析法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海德格尔的诠释学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从伽达默尔的新派诠释理论到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中国传统的考据之学第21-23页
3 傅伟勋创造性诠释思想的主要内容第23-36页
    3.1 思想的缘起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对诠释学的客观性的反思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层方法论缺失的反思第24-25页
    3.2 思想的涵涉第25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纯客观性的语辞呈现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原典诠释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梳理诠释理路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建立独创性的诠释洞见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批判的超克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从“依文解义”到“依义解文”第30-31页
    3.3 思想的理论视野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中西互为体用论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整全(顾及全面)的多层远近观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文化哲学方法及其理论建构第34页
    3.4 思想的宗旨—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第34-36页
4 傅伟勋创造性诠释思想的评价与启示第36-45页
    4.1 理论特色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创造性的“误读”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超越特殊的一般方法论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辩证的开放性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对儒家“泛道德主义”偏差的超越第39-40页
    4.2 理论局限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诠释过程中主客观平衡的缺失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价值相对主义倾向第41页
    4.3 对构建当代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启示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坚持中西互释,打破体用二元论僵局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重视人的主体性,弘扬民族主体精神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辩证否定传统文化,促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43-45页
结论第45-46页
参考文献第46-48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48-49页
致谢第49-51页

论文共5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列斐伏尔节奏分析理论研究
下一篇:生产范式、交往范式与实践范式--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反思